首先,我們要知道無論學習中文或英文,閱讀都是奠定語言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活動。藉由各種不同體裁的書籍,我們可以活化想像力、訓練記憶力、開拓字彙庫,如果我們可以和孩子共讀,更可以藉由閱讀內容做些討論、發展溝通能力、帶領孩子做有層次的思考,經由這些互動培養孩子對於輸入訊息接收的專注力和分析能力,進而學習表達技巧,而良好的表達技巧也是我們對於語言學習期望達到的終極目標。拜網路之賜,現在的世代訊息流通快、知識取得容易,學習任何學科或搜集資料都比我們學生時代容易多了,有任何問題,問google 就可以在彈指之間取得無數筆相關資料,問題是...這些資料都是可信的?都是適用的嗎?我們以前做報告要上圖書館找資料,而那年代能付梓成書的資料都有經過相較嚴謹的考核,然而,這年代任何人都能出書,任何人都能在網路上散播訊息,於是培養孩子思考、明辨、篩選、分析等能力是當務之急,這也是108課綱與以前課綱最大的不同~素養。以前的學習著重知識的學習,現在除了知識習得之外,學習者本身對這些所學知識的關聯性與運用和發展能力都是培養重點。因此以英語學習來說,不再只是背生字、背文法、考高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活用所學成為有利工具,有助於自己更好的發展、收穫、解決問題...乃至於開啟終身學習的動機與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是我們希望孩子們具備的素養。舉例來說:假設我想做一道西班牙烘蛋,上網用中文搜尋食譜,會出現五花八門的西班牙烘蛋食譜,到底哪一個才道地?不如用英文搜尋看看,各式英文版的西班牙烘蛋食譜差異性會小一點,如果會用西班牙文搜尋,那就可以找到最傳統道地的版本。但是也別誤會要學那麼多語言才可以解決問題,別忘了我們有google翻譯大神,如果英語閱讀能力夠好,可以請google將任何拉丁語系或日耳曼語系翻譯成英文來閱讀,會比翻譯成中文的準確度高很多,於是我們就可以得到比較多貼近真實的資料,做出道地的西班牙烘蛋。這就是具備英語素養的表現方式之一。
在此分享國家教育研究院列出關於英語素養的內容:
一、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適性學習的原則與學習者的情意因素。
二、重視語言溝通互動的功能性,凸顯其獲取新知的工具性角色。
三、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英語文的能力與習慣。
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處理與運用訊息的能力。
五、透過語言學習探索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跨反思,提升社會參與並培養國際觀。
六、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並激發其創造力。
一、以學生為中心,重視適性學習的原則與學習者的情意因素。
二、重視語言溝通互動的功能性,凸顯其獲取新知的工具性角色。
三、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英語文的能力與習慣。
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處理與運用訊息的能力。
五、透過語言學習探索不同國家的文化,進行跨反思,提升社會參與並培養國際觀。
六、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並激發其創造力。
雖然大家對於108課綱的"素養"很無所適從,但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本質與精髓,只是執行上的確有困難之處,因為素養並非只靠學校或補習班就做得到,家長對於教育的態度與觀念是關鍵,長期以來,大家對於追求好成績和進名校都有迷思,以至於總是以錯誤方式帶領孩子學習:目標就是有效率地得到好成績,而不是教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更別說是教導孩子身為社會一份子應該如何讓自己有能力貢獻回饋的熱忱。再者,台灣人腦筋機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在別國運行好好的申請入學制度,到了台灣就能演變出一些奇怪的因應方式,例如花錢補才藝參加比賽、搶當志工等,把多元入學給玩壞了,再去批評制度、批評學校。容我如此直言,身為父母的你、妳,如果不知自我檢討,只是把教育責任推給老師、學校、補習班、政府...,是無法培養出有素養的孩子。也許砸重金也能做出素養假象,但是真素養的養成是在每天的生活裡。而素養有多重要?讓我們越過求學階段,想像一下孩子進入職場的場景,那時AI早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分析資料處理一般事務的能力很快很優,我們的孩子拿什麼能力跟AI比,就是素養。
一直以來,我很注重的閱讀教學與此不謀而合,最近有些媽媽看了我的文章與我聯絡,希望能讓孩子來上課,可是我課開的很少,只能服務有緣人,所以我常在文章中鼓勵親子共讀、共學,希望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學習多投注一些心力,不一定要送孩子去補習,每天花一點時間一起看個故事或短文,並且有一些討論,多做引導思考;如果是初學者,則先著重單字發音與字母的關聯性,句型的分析與理解,奠定舉一反三的能力。也許您會懷疑自己不是專家,哪有這個能力,那就展現出好學的精神,網路資源很多,拿出您的素養力,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您學習的企圖心與行動力,就是孩子的最佳典範。雖然執行上很困難,但孩子是自己的,教育沒有捷徑,培養孩子是困難的大工程,更需要我們用心經營,不能完全假手他人。
對於家有學齡前幼兒者,可參考這篇:親子共讀 是否全英文進行或是拿著繪本共讀不重要,以孩子有興趣的方式進行即可。至於家有學齡後兒童進程是:從自然發音的靈活運用開始,小學一年級都會教a唸[æ]、b唸[b]、c唸[k]...,家長可以協助孩子練習各種字母組合的讀音(不需是有意思的字),還要練習聽到各種字音可以拆解出其組合字母,如此雙向練習夠多(這方面的練習無論是學校或補習班都不足夠)才算熟練自然發音規則,有這樣的基礎能力,才有辦法獨立閱讀,也才能輕鬆拼音寫出會唸的單字而不需死背,接下來的階段就是挑選孩子看得懂的讀物,所謂看得懂就是以孩子現階段的認讀能力挑選可以自行唸出50%的小故事,"唸出"就是唸出字音而不一定懂意思,此時家長可以偕同孩子或引導孩子,一起看圖找線索或根據上下文推斷那些重點字的意思,當同個級數的故事唸多了之後,孩子會記得重複出現的常用字,越唸越輕鬆,這時就可挑選更有故事性的讀物,以小孩獨自閱讀能唸出60~70%的短篇故事,如同上述方法和孩子一起解決不懂的部分,並且增加思考與表達的引導,剛開始可以鼓勵孩子說出故事大綱(一開始是...中間...結果...),簡單的3~5句話說出故事重點,一段時日熟練這樣的模式後,可以引導孩子表達簡單的感想,引導語句例如:你喜歡或不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 / 不喜歡什麼部分?為什麼?如果你是...你會...嗎?為什麼?視孩子的能力,慢慢增加引導思考的深度,這是訓練表達和寫作能力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當我們與一篇故事或一個事件有連結時,才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多帶領孩子思考就會有想法、有點子,而這些思考練習會是日後口說表達與寫作的靈感來源。程度再好一些時,方法一樣,只是挑選讀物的標準可提升至看得懂70~80%,這樣閱讀起來有點難(可學習新知)又不會太難(想放棄),當然和孩子的深度討論不可少,中英文並用也行,因為思考能力的訓練最重要,等英文程度漸漸提升,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閱讀量大的孩子不一定會作文(表達),因為他也許讀懂很多卻很少進行思考反芻,以至於沒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沒有靈感表達;我在做口試工作時,也常遇到考生明明英文程度不差,可是遇到看圖描述等比較無框架的考題時,說不上幾句就停了,不是英文問題而是沒有想法、沒有感覺,這就是素養能力不足。就如同我一開始提到的有良好的表達技巧是我們對於語言學習期望達到的終極目標,也是素養的展現之一。這樣的能力不是背生字背句型就夠,也不是一星期上幾節英文課就辦得到,而是可以在日常中多和孩子有些深度與意義的對話交流,訓練思考、分析、推理等邏輯能力與感受力,這樣無論習得何種語言,都能使用"語言"工具展現出"素養"。
對於家有學齡前幼兒者,可參考這篇:親子共讀 是否全英文進行或是拿著繪本共讀不重要,以孩子有興趣的方式進行即可。至於家有學齡後兒童進程是:從自然發音的靈活運用開始,小學一年級都會教a唸[æ]、b唸[b]、c唸[k]...,家長可以協助孩子練習各種字母組合的讀音(不需是有意思的字),還要練習聽到各種字音可以拆解出其組合字母,如此雙向練習夠多(這方面的練習無論是學校或補習班都不足夠)才算熟練自然發音規則,有這樣的基礎能力,才有辦法獨立閱讀,也才能輕鬆拼音寫出會唸的單字而不需死背,接下來的階段就是挑選孩子看得懂的讀物,所謂看得懂就是以孩子現階段的認讀能力挑選可以自行唸出50%的小故事,"唸出"就是唸出字音而不一定懂意思,此時家長可以偕同孩子或引導孩子,一起看圖找線索或根據上下文推斷那些重點字的意思,當同個級數的故事唸多了之後,孩子會記得重複出現的常用字,越唸越輕鬆,這時就可挑選更有故事性的讀物,以小孩獨自閱讀能唸出60~70%的短篇故事,如同上述方法和孩子一起解決不懂的部分,並且增加思考與表達的引導,剛開始可以鼓勵孩子說出故事大綱(一開始是...中間...結果...),簡單的3~5句話說出故事重點,一段時日熟練這樣的模式後,可以引導孩子表達簡單的感想,引導語句例如:你喜歡或不喜歡這個故事嗎?喜歡 / 不喜歡什麼部分?為什麼?如果你是...你會...嗎?為什麼?視孩子的能力,慢慢增加引導思考的深度,這是訓練表達和寫作能力很重要的一環,因為當我們與一篇故事或一個事件有連結時,才容易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多帶領孩子思考就會有想法、有點子,而這些思考練習會是日後口說表達與寫作的靈感來源。程度再好一些時,方法一樣,只是挑選讀物的標準可提升至看得懂70~80%,這樣閱讀起來有點難(可學習新知)又不會太難(想放棄),當然和孩子的深度討論不可少,中英文並用也行,因為思考能力的訓練最重要,等英文程度漸漸提升,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閱讀量大的孩子不一定會作文(表達),因為他也許讀懂很多卻很少進行思考反芻,以至於沒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沒有靈感表達;我在做口試工作時,也常遇到考生明明英文程度不差,可是遇到看圖描述等比較無框架的考題時,說不上幾句就停了,不是英文問題而是沒有想法、沒有感覺,這就是素養能力不足。就如同我一開始提到的有良好的表達技巧是我們對於語言學習期望達到的終極目標,也是素養的展現之一。這樣的能力不是背生字背句型就夠,也不是一星期上幾節英文課就辦得到,而是可以在日常中多和孩子有些深度與意義的對話交流,訓練思考、分析、推理等邏輯能力與感受力,這樣無論習得何種語言,都能使用"語言"工具展現出"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