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兒童英語教學領域跨越兩個10年的時間裡,我發現一個令人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全美語幼兒園和補習班越來越多,可是卻也越來越多小孩在學習到某個程度時過不了考試的關卡,更奇怪的是這些孩子的英語聽說能力沒問題,問題出在讀寫,這的確很不利於以紙筆測驗方式為主流的考試;說白話一點,這些孩子有點英語文盲傾向。要追究問題根源其實要發揮做研究論文的精神,太費工費時了,所以我僅就個人接觸所及的案例作分享,供大家參考。
在我遇到的學生裡,有個有趣現象,如果從沒接觸過英文的小孩,而且能配合我的要求做練習,遇到需要讀寫單字時,鮮少有重大困難。而所謂"從沒接觸過英文"的定義是指沒有做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經驗,例如幼兒園時期的全美語、雙語或只是每週固定一些時間聽英語故事、唱遊、遊戲等的活動式學習都應除外,但是如果孩子在那時期對英文的刺激反應不佳,還可列入"從沒接觸過英文"之列;也就是說,在孩子正式學自然發音(phonics)之前,如果程度已經達聽、說有些許能力,而且家庭並無法提供英語環境(社會環境也沒有這就不需贅言了),那麼後來進入書寫與閱讀階段會有困難就不令我意外了。
為什麼?長話短說,幼兒本來大多就都是聽、說能力強過讀、寫能力,在此階段無論學中文或英文,只要一直給予聲音與動作刺激(例如:韻文、歌謠、遊戲)都能很快上手,因此,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以和外師對話應視為必然的學習成果,就像幼兒能用中文和大人對話一樣;到了小學階段,學校或補習班所提供的英語時間減少,家庭環境無法補足此空缺,然而此時又已經學到應該要會讀、寫的級數內容,當然問題就出現了。反觀我們學習中文的歷程,在進入小學階段,學校的國語課時數、回家作業、課外讀物、電視節目...等等,這樣應該更容易理解為何孩子中文讀、寫可以,英文讀、寫不行的原因吧!
如果還不太了解,讓我們回想如何學習中文到能閱讀與書寫的過程:在我們進入小學開始正式學ㄅㄆㄇ之前,我們已經具備基本聽、說能力,小學開始無論課堂中、在家、校外生活都有機會大量識字和適度書寫,因此,只要跟上12年國教不輟學,沒有學習障礙,幾乎大家都能具備基本閱讀與書寫能力。反觀在台灣生活的孩子們學習英語的過程,在學齡前開始接觸者,有點類似母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因此而具有或多或少聽、說能力,然而家庭並無英語環境(如第二段所述),無法提供足夠的識字與書寫量和頻率,就很類似在美國的非法移民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只在學校接觸英文,回家使用母語,很少與外界社會環境互動;亦或類似在美國勞動階層家庭的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識字不多,因此給孩子文字上的刺激不足,等等類似狀況都會導致孩子識字閱讀與書寫能力低落,中途輟學,而形成文盲現象。
大家一窩蜂的急著要讓孩子盡早開始學英語,以為早開始、全美語、外師教學....就會自然而然學好一口標準漂亮的美語、英語,這完全是很偏頗的認知,不能說是全然錯誤,因為也是有成功案例,就像我前一段比喻美國低階層家庭的狀況也是有出類拔萃的孩子;然而,如果我們能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與資源,搭配孩子適合的學習型態,其實,何時開始學習絕對不是影響日後學習成果的關鍵原因,反而,正確與適合的方法才是致勝關鍵。
我常說你中文有多好,英文就可以學到多好,因為這兩種語言的學習都用到你腦內的語言區,所以別說"我沒學英文的天分"這種洩氣話;然而,實際上為何會有落差,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我們接觸中、英文的量存有巨大差距,使用機會也不成比例,其次再加上個人的喜好問題,學習成果落差就出現了。現在,我們了解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是造成孩子學習成果的原因,那麼就該放棄嗎?不!正因為認清這些無法改變的原因,就該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去發揮我們本來具備的語言學習能力,而這一切致勝學習魔法就藏在自然發音(phonics)裡!
一些學習遇到瓶頸的孩子來找我,無論已經在別的補習班補到什麼程度,我一律都從基本的自然發音(phonics)開始,再強化各種組合變化使其熟稔到無論看到什麼樣的字母組合都能迅速反應,這樣他們就有能力應付閱讀與拼寫,即使不符合發音規則的字,他們也能從這樣的拼音技巧與概念得到幫助。當孩子看到字能唸得出來,拼寫單字也有概念能夠掌握時,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那種知其所以然的踏實感,就是讓孩子 願意付出努力繼續學習的動力燃料。試想...你在閱讀一篇文章,只有少數一些字不會唸時,你就不會抗拒而願意好好看完它,並查詢那幾個不懂的字,不是嗎?
既然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就不要寄望母語學習法用在學英文能有神效,反而應該思索的是......(任何一種)語言的習得過程為何?規則與結構性對母語與非母語學習的差別是什麼?再者,每個孩子的天賦能力不同,所適合的學習法也相異...認清事實,就不擔心早學、晚學的問題,無論你讓孩子在哪個時間點開始學英文,它絕對會有不同的學習路徑可達成功目標,條條道路通羅馬,所以不是早學會比晚學好,也不是晚學會比早學好,而是,你是否給孩子選對的路徑,而路徑對了後,自然發音法(phonics)就應該在適當時機發揮作用,成為進一步學習的支撐,就像我們學中文一樣,一步步的就能學會識字閱讀與書寫,這樣才是順應語言習得的自然步調。
至於該如何熟練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字母卡,每天不用多,用字母卡排出5~10種 [子音+母音+子音] 的組合,不須有意思的字,只要是[子音+母音+子音] 的組合即可,練習拼讀出這些自創字的讀音,相反的,也可以一人唸自創字的音,另一人用字母卡排出;因此家中有手足就很適合互相出題練習,如果沒有手足,那就當作親子遊戲也很好,每天只要花3~5分鐘的練習,收穫絕對遠遠超出您的預期,相信我,這樣的投資是物超所值、事半功倍的。如果您的孩子是初學者,請務必每天認真練習phonics拼音法則,如果已經遇到背生字有困難了,或是認字閱讀很吃力,那更是十萬火急地需要加強練習phonics拼音規則,這才是唯一能幫孩子度過難關的橋樑,讓孩子提升程度的不二法門。
在我遇到的學生裡,有個有趣現象,如果從沒接觸過英文的小孩,而且能配合我的要求做練習,遇到需要讀寫單字時,鮮少有重大困難。而所謂"從沒接觸過英文"的定義是指沒有做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經驗,例如幼兒園時期的全美語、雙語或只是每週固定一些時間聽英語故事、唱遊、遊戲等的活動式學習都應除外,但是如果孩子在那時期對英文的刺激反應不佳,還可列入"從沒接觸過英文"之列;也就是說,在孩子正式學自然發音(phonics)之前,如果程度已經達聽、說有些許能力,而且家庭並無法提供英語環境(社會環境也沒有這就不需贅言了),那麼後來進入書寫與閱讀階段會有困難就不令我意外了。
為什麼?長話短說,幼兒本來大多就都是聽、說能力強過讀、寫能力,在此階段無論學中文或英文,只要一直給予聲音與動作刺激(例如:韻文、歌謠、遊戲)都能很快上手,因此,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以和外師對話應視為必然的學習成果,就像幼兒能用中文和大人對話一樣;到了小學階段,學校或補習班所提供的英語時間減少,家庭環境無法補足此空缺,然而此時又已經學到應該要會讀、寫的級數內容,當然問題就出現了。反觀我們學習中文的歷程,在進入小學階段,學校的國語課時數、回家作業、課外讀物、電視節目...等等,這樣應該更容易理解為何孩子中文讀、寫可以,英文讀、寫不行的原因吧!
如果還不太了解,讓我們回想如何學習中文到能閱讀與書寫的過程:在我們進入小學開始正式學ㄅㄆㄇ之前,我們已經具備基本聽、說能力,小學開始無論課堂中、在家、校外生活都有機會大量識字和適度書寫,因此,只要跟上12年國教不輟學,沒有學習障礙,幾乎大家都能具備基本閱讀與書寫能力。反觀在台灣生活的孩子們學習英語的過程,在學齡前開始接觸者,有點類似母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因此而具有或多或少聽、說能力,然而家庭並無英語環境(如第二段所述),無法提供足夠的識字與書寫量和頻率,就很類似在美國的非法移民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只在學校接觸英文,回家使用母語,很少與外界社會環境互動;亦或類似在美國勞動階層家庭的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識字不多,因此給孩子文字上的刺激不足,等等類似狀況都會導致孩子識字閱讀與書寫能力低落,中途輟學,而形成文盲現象。
大家一窩蜂的急著要讓孩子盡早開始學英語,以為早開始、全美語、外師教學....就會自然而然學好一口標準漂亮的美語、英語,這完全是很偏頗的認知,不能說是全然錯誤,因為也是有成功案例,就像我前一段比喻美國低階層家庭的狀況也是有出類拔萃的孩子;然而,如果我們能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與資源,搭配孩子適合的學習型態,其實,何時開始學習絕對不是影響日後學習成果的關鍵原因,反而,正確與適合的方法才是致勝關鍵。
我常說你中文有多好,英文就可以學到多好,因為這兩種語言的學習都用到你腦內的語言區,所以別說"我沒學英文的天分"這種洩氣話;然而,實際上為何會有落差,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我們接觸中、英文的量存有巨大差距,使用機會也不成比例,其次再加上個人的喜好問題,學習成果落差就出現了。現在,我們了解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是造成孩子學習成果的原因,那麼就該放棄嗎?不!正因為認清這些無法改變的原因,就該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去發揮我們本來具備的語言學習能力,而這一切致勝學習魔法就藏在自然發音(phonics)裡!
一些學習遇到瓶頸的孩子來找我,無論已經在別的補習班補到什麼程度,我一律都從基本的自然發音(phonics)開始,再強化各種組合變化使其熟稔到無論看到什麼樣的字母組合都能迅速反應,這樣他們就有能力應付閱讀與拼寫,即使不符合發音規則的字,他們也能從這樣的拼音技巧與概念得到幫助。當孩子看到字能唸得出來,拼寫單字也有概念能夠掌握時,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那種知其所以然的踏實感,就是讓孩子 願意付出努力繼續學習的動力燃料。試想...你在閱讀一篇文章,只有少數一些字不會唸時,你就不會抗拒而願意好好看完它,並查詢那幾個不懂的字,不是嗎?
既然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就不要寄望母語學習法用在學英文能有神效,反而應該思索的是......(任何一種)語言的習得過程為何?規則與結構性對母語與非母語學習的差別是什麼?再者,每個孩子的天賦能力不同,所適合的學習法也相異...認清事實,就不擔心早學、晚學的問題,無論你讓孩子在哪個時間點開始學英文,它絕對會有不同的學習路徑可達成功目標,條條道路通羅馬,所以不是早學會比晚學好,也不是晚學會比早學好,而是,你是否給孩子選對的路徑,而路徑對了後,自然發音法(phonics)就應該在適當時機發揮作用,成為進一步學習的支撐,就像我們學中文一樣,一步步的就能學會識字閱讀與書寫,這樣才是順應語言習得的自然步調。
至於該如何熟練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字母卡,每天不用多,用字母卡排出5~10種 [子音+母音+子音] 的組合,不須有意思的字,只要是[子音+母音+子音] 的組合即可,練習拼讀出這些自創字的讀音,相反的,也可以一人唸自創字的音,另一人用字母卡排出;因此家中有手足就很適合互相出題練習,如果沒有手足,那就當作親子遊戲也很好,每天只要花3~5分鐘的練習,收穫絕對遠遠超出您的預期,相信我,這樣的投資是物超所值、事半功倍的。如果您的孩子是初學者,請務必每天認真練習phonics拼音法則,如果已經遇到背生字有困難了,或是認字閱讀很吃力,那更是十萬火急地需要加強練習phonics拼音規則,這才是唯一能幫孩子度過難關的橋樑,讓孩子提升程度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