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之應用於協助孩子學習

          在唸教育研究所時,對於孩童認知發展接觸了一些不同的學術理論,對應自己的實地演練,個人對於"鷹架理論"運用在教育,無論是對學生或柔柔,都相當實用且有效果。
          "鷹架"在建築工地中,是不可或缺但不會永久存在的一個設備。而"鷹架理論"在教育領域中,是指稱師生互動歷程中,老師宜扮演支持者的角色,猶如蓋房子時鷹架的作用一樣。此理論源起於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對認知發展提出異於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認知發展論。在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中,最受重視的是"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圖中,綠色圓圈代表孩童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獨自表現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紅色區域代表孩童沒有協助下,無法獨自達到的表現,而夾在這兩區塊的中間的黃色區域就是"近側發展區ZPD",這區域意指在成人(教師)或同儕互動等社會支持下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也就是說,初期兒童需要在成人和同儕的支持下學習,當兒童能力漸增時,社會支持就需漸減,而將學習的責任逐漸轉移到兒童身上,如同房子蓋好後,就漸漸拆除鷹架一樣的道理。
          以這樣的概念來思考,綠色圓圈代表孩子實際發展的狀態,紅色區域黃色區域是潛在可能發展狀態。那麼,各式各樣的考試分數只是呈現出孩子的已發展水準,並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智能,也並不能認定孩子的潛能多少,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著重在建構有效的"鷹架",以協助孩子發展出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樣的能力成熟時,孩子才有可能獨自往更深更遠的領域去探索。
          那麼,"教育"是誰的責任?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怪老師、怪學校、怪制度、怪政府....是的,他們都錯了!但是,孩子是誰的?如果身為家長的我們就帶著扭曲的思維在"協助"孩子,那麼孩子還能期望給予正確與良好的教育呢?
          維高斯基曾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兩個孩子在同一個考試上表現出一樣的成績,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一樣嗎?" 他自己給的結論是"不一樣"。他認為,我們不能只著眼在"孩子會了什麼",而是要看孩子在一個社會互動結構中有能力做到什麼程度,因為孩子在能獨自完成某件任務之前,其實在群體共同合作下是可以達成該任務的。所以在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下,老師不能給每個學生一樣難度的教材,而要視各別能力的不同給予難易適中的教材與不同的協助。因此,學校的考試無法測出孩子的真實能力。
          以前我的身分是老師,聽到的就是家長和老師間的對話,有時真的很感慨,孩子是你的不是我的,怎麼我比你還在乎孩子的未來發展。現在身分多了一個~家長,於是有機會聽到教室外家長們的討論,多了一個 感慨:家長,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可以成為孩子的最佳"鷹架",孩子自發性的發展會很有限。
          在期中考前寫這篇,是有感許多家長非常把成績當一回事,而比孩子還投入於學習與複習中,忘了自己是個"鷹架",而非建築物本體。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兒童英語閱讀班開課周年回顧

          這篇純粹屬於Julie個人教學紀錄和省思文,有興趣者歡迎繼續閱讀,沒興趣者請去別處逛逛 
          雖然從事英語教學已經24年了,從下班後兼職成人美語班,到專職英語教學,教學對象從上班族、家庭主婦、阿嬤到幼兒、兒童、中學生、大專生,教學地點從YMCA、補習班、全美語/雙語幼兒園、安親班、公立國小、自營家教班,這之中的轉折與感想很多,現在想分享的部分是,聚焦在這一年來的閱讀班經營。
          以自營家教班模式開班授課,可分為兩種型態(也是兩個時期):一是柔柔出生前,另一是柔柔上小學後。以前自己沒小孩,就完全站在英文老師的位置去思考課程規劃,要達到最好的效果就是"增加孩子接觸英文的頻率",於是一週上課次數,學齡前3次,學齡後2次,也請外師一週來一次,寒暑假有每天半日營隊,以英文做主題式教學與戶內外活動,很感恩有一批對我有信心的家長,把孩子交給我當小白鼠,我們玩得很愉快,也還好沒把人家小孩玩壞,現在他們一一上了大學或已經成為社會新鮮人,在他們身上看到當時我實驗的英語學習法成功,讓我有信心為現在的閱讀班做了一個大膽的改變......一週只上課一次!
         聽到"一週只上一次課",我所有的同行朋友都搖頭說"不行吧!" 再次很感恩現在有一票信任我的家長,把孩子交給我,Reading A班以這樣的上課模式進行一年了,效果真的還不錯,有稍稍超越我預計的成果,剛剛把柔柔叫來唸看看我寫的10個字:click, flaw, raw, mark, picked, large, landed, slammed, straw, bark 只有large唸成 larg,其他都正確。目前Reading A班的孩子,識字閱讀能力都很好,小故事讀本幾乎都可獨立閱讀,認字拼讀、聽音拼寫單字的能力也很強,再加上這一年來我們讀過的小故事真的很多,因此孩子們學的自然拼音法則有足夠的練習外,孩子們也認得不少高頻率出現的字彙(sight words),根據研究顯示,50%的文章用字反覆出現的高頻率字彙有100個,也就是說認得100個sight words就能看懂任何文章的一半用字(不是一半意思喔),又把柔柔找來唸看看前50個sight words,她會37個,她不是Reading A班最優秀的學生,但是可代表此班的平均水平(註:我沒要求背單字,也沒考試)。以這樣的學習成果來看,一週上一次課的效果並不輸給一週2次或3次。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神奇效果?就還是"增加孩子接觸英文的頻率",但是現在我實行的方式有異於以往一週上課2-3次,是因為把這"接觸頻率"交給孩子帶回家執行,減少來課堂重複練習的時間,一週來上一次課,除了有新的進度外,另一個重點就是像鋼琴需要定期調音一樣的概念,我一一聽孩子唸這週的功課,有錯誤的地方可以糾正、可以調整。這樣的學習方式需要孩子與家長的高度配合,配合我規定的做作業方式與時間,才能達到成效(說到這兒,又要再次感謝家長們的合作)。這樣的學習方式除了英文有學到之外,其實還有些額外的好處,例如別人的孩子還要去補習班上英文課的時間,我們的孩子就可以從事其他活動,再者,也養成每天唸一點英文的習慣,使英文學得不會太費力。接下來,這班要加強的部分就是,把他們已經唸得很熟的一些句型轉換成他們會使用的語句,怎麼做呢?既然是閱讀班,我們就用"寫讀書報告"來練習,當單字有了、句型也有了,離"開口說"就不遠了,而且,因為這些能力是從"閱讀"建立的,開口說就比較能言之有物。說來奇怪,在中文的部份,大家都很認同要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但一轉換到學英文的議題,大家又強調口說會話多重要,於是外籍老師總比中籍老師受重視。其實語言的學習歷程是一樣的,所以我用學中文的過程來教英文,讓孩子有足夠的英語能力時,"開口說"只是水到渠成的現象,讓我們拭目以待!
          一直說到Reading A班,當然就有Reading B班的存在。話說當A班成立大約半年多之後,熱心家長的介紹,B班誕生了。不得不相信人有磁場這回事,而同質性的磁場會把同類型的人拉在一起,A班的孩子沉穩,B班的孩子活潑。從一開始,A班上起課來,幾乎都能按照我的計畫進行,而B班就稍微需要一段時間才漸漸上軌道,這有部份原因是孩子特質,也有部份原因是之前的學習經驗不同。A班的孩子都只上過學校的英文課,沒上過補習班的英文課,所以要建立我的學習模式在他們身上比較容易,B班孩子有的上過補習班,補習班的學習模式和我不同,要改掉舊習慣建立新模式,對孩子、對我都是一大挑戰,加上B班孩子專注力時間較短....嗯,總之我們成功渡過那段混亂期,現在他們也能很穩定的、耐著性子、慢慢靠自己拼讀一整本小故事書。Reading B班從五月中開始上課至今,短短五個月,聽音拼字的能力也算優秀,需加強的是認字拼讀的速度,也就是說規則有記得了,熟練度要加強,畢竟累積的時間還不夠。
          無論A或B班的進步速度都是令人驚豔的,最近還是有人問我 "一週上一次,不會太少嗎?" 不會!這完全是一個觀念問題,學語言沒捷徑,訣竅就是"有效的接觸頻率",而這"接觸頻率"如果交給補習班,是否有效?因人而異,有些孩子上補習班心不甘情不願,家長以為花錢花時間就放心了,其實孩子坐在教室裡沒吸收;所以當我們把"複習"的工作交給孩子,並讓他知道這麼做的重要性、便利性與好處時,大多孩子都能慢慢養成每天自己唸英文的習慣,剛開始需要家長幫忙提醒或盯著確實做到,等到他學到一點東西時,有的孩子會產生興趣,有的孩子雖然沒興趣,但也不會覺得是件苦差事。
          無論做什麼事或學習什麼技能,"心甘情願"很重要,心裡認同並接受時,東西才進得去,也才能持久。路很長,寧可多花些時間慢慢打開孩子的心,也許起步晚或起步初期速度慢一點,只要有心,他會以加倍的速度趕上或超越,不需急著強塞硬推要他吃下去。林懷民,14歲第一次學舞,為期兩個月,後來到大學才正式學舞,還是在舞蹈領域享譽國際,所以起跑點的醞釀很重要,而不是比別人早開跑就能順利到終點。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家長看過來~從故事學教育、學英文

有個很棒的故事一直在我心裡,這故事是1940年代,美國的George Reavis寫的一個寓言故事"The Animal School"(動物學校),內容如下:

Once upon a time the animals decided they must do something heroic to meet the problems of a “new world” so they organized a school.(很久很久以前,動物們決定,一定要做一件英勇的事來面對"新世界"所帶來的問題,於是他們組織了一間學校) They had adopted an activity curriculum consisting of running, climbing, swimming and flying.(他們通過採用一個活動課程,這課程包括跑步、攀爬、游泳和飛翔) To make it easier to administer the curriculum, all the animals took all the subjects.(為了使課程管理上容易一點,所有動物都要上全部的科目)

The duck was excellent in swimming.(鴨子在游泳這門課上有優異表現) In fact, better than his instructor.(事實上,比他的老師還優秀) But he made only passing grades in flying and was very poor in running.(但是,他在飛行這門課只是免強及格,而在跑步這門課糟透了) Since he was slow in running, he had to stay after school and also drop swimming in order to practice running.(因為他跑步很慢,所以放學後必須留下來練習,為了練習跑步放棄游泳) This was kept up until his webbed feet were badly worn and he was only average in swimming.(這現象一直持續到他的腳蹼嚴重磨破,而且他的游泳成績變成只是中等而已) But average was acceptable in school so nobody worried about that, except the duck.(但是中等成績在學校是可以被接受的,除了鴨子本人外,沒有人在乎這件事)

The rabbit started at the top of the class in running but had a nervous breakdown because of so much makeup work in swimming.(兔子一開始在跑步課名列前茅,但是在游泳課有太多補救功課,導致他神經衰弱)

The squirrel was excellent in climbing until he developed frustration in the flying class where his teacher made him start from the ground up instead of the treetop down.(松鼠本來在攀爬課表現優秀,但是飛行課程使他非常挫折,因為老師要他從地面起飛,不可以從樹梢起飛) He also developed a “charlie horse” from overexertion and then got a C in climbing and D in running.(因為過度用力,導致抽筋,所以他的攀爬成績只有C,而跑步成績更慘...D!)

The eagle was a problem child and was disciplined severely.(老鷹是個問題兒童而被嚴厲懲戒) In the climbing class, he beat all the others to the top of the tree but insisted on using his own way to get there.(在攀爬課裡,他雖然打敗其他同學先到樹頂,但他堅持要用自己的方式)

At the end of the year, an abnormal eel that could swim exceeding well and also run, climb and fly a little had the highest average and was valedictorian.(一年結束,一隻異於常鰻的鰻魚 ,由於游泳超好,跑步、攀爬、飛行也都會一點,他的總平均分數最高,因此還當了畢業生代表致詞)

The prairie dogs stayed out of school and fought the tax levy because the administration would not add digging and burrowing to the curriculum.(草原犬鼠們拒絕入學,並對抗稅賦徵收,因為學校行政部門不願在課程中加入"挖掘和穴居"課) They apprenticed their children to a badger and later joined the groundhogs and gophers to start a successful private school.(他們把孩子們送去獾那兒當學徒,之後,聯合土撥鼠和地鼠創辦了一所相當成功的私立學校)

好了!故事到此結束,每個人看到的重點可能不太一樣,但是看似簡單的短故事中其實說了好多好多,值得有關當局、教育學者、老師、家長等深思。就我來說,我會思考我的學生哪個是老鷹?哪個是鴨子?我是否對他們提出合理要求和引導,使他們可以把長處更發揮出來,而不是抹煞了他們的天賦。而我是否夠了解我女兒的天賦才能,給她適當的發揮空間,至於不足之處的要求,是否做到剛好的練習就好,讓她在"動物學校"中可以過關即可....

大家,共勉之!
The Animal School

<單字備註>
Once upon a time = 很久很久以前。這種開場白總是出現在ㄧ些知名的童話故事中。
adopt = 採納、通過、收養。例:去年她從非洲收養了一個女嬰 She adopted a baby girl from Africa last year.
to make it easier = 使其更容易
administer = 管理(動詞)。同家族的字"行政"(名詞) = administration
took = 動詞原型take。我們中文說"上"XX課或"修"XX課就是用"take" XX
was excellent in = 動詞原型be excellent in 在某方面有優異表現
instructor = 老師、大學講師、教練
passing grades = 及格
was very poor in = 動詞原型be very poor in 在某方面表現很糟
since = 因為、既然、自從。很多意思,要看上下文來決定哪個解釋恰當。
in order to = 為了
wear = 穿戴、磨。這動詞用在很多地方,舉凡"穿"衣物、"戴"帽子/眼鏡、"擦"香水。片語wear 人 out,意思是把某人累壞了,例:Working all night worn me out. 整晚工作累壞我了
acceptable = 可接受的(形容詞)。同家族的字"接受"(動詞) = accept
had a nervous breakdown = 動詞原型have a nervous breakdown 神經衰弱
makeup = (名詞)化妝、化妝品、補救、補考。所以化妝就是補救的行為,哈!
charlie horse = charley horse = cramp = 抽筋。此用語是美國、加拿大的俚語,抽筋(cramp)的意思
overexertion = 努力、用力過度
beat = 打、擊敗。可以是肢體上"打"的動作,也可以是"打敗"他人的意思
abnormal = (形容詞)不正常的、畸形的
valedictorian = 畢業演說代表。在美加地區通常會讓學業成績最好的學生在畢業典禮時做告別演說者
prairie dog = 草原犬鼠、土撥鼠。prairie是"草原",但prairie dog不是草原犬,要加個"鼠",比較不會誤認為是犬類。稱為"草原犬鼠"或稱"土撥鼠"
fought = 動詞原型fight,打鬥、對抗
digging and burrowing = 動詞原型dig是"挖掘"。動詞原型burrow是"動物為了居住掘地洞"
apprenticed = 動詞原型apprentice "當學徒"。apprentice也可當名詞"學徒"
badger = 獾
groundhog = 土撥鼠。土撥鼠有很多種類,牠們之間有何差異我沒特別研究,但就此文中提到的這兩種名稱,以英文直譯中文的方法:prairie dog草原犬,groundhog地豬,這樣看來豬的體型比狗大,所以至少有個概念groundhog比prairie dog大隻。至於在北美很有名的土撥鼠節是"Groundhog Day"
gopher = 地鼠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親子互動英語韻文與歌謠(5)

接續上一篇 "親子互動英語韻文與歌謠(4)" 提到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完全肢體反應)運用在學習語言上,突然想到雲門舞蹈教室的廣告詞 [身體學會的 誰也拿不走],透過動身體學會的技能的確忘不掉,就像我們學會游泳或騎腳踏車這類的運動,就算幾年不從事這項運動,學會了就會了;所以,實際操作,透過身體幫忙學習語言,會比只透過聽覺、視覺學習,賦予此語言與個人的連結多加深一點關係。當然,語言學習也無法完全都透過動身體來習得,還是有很多部分做不到,尤其是在學生人數多的教室中,能做的更有限,所以我們在家裡的場景是非常有利於把英語帶入肢體的反應中,加深身體對語言的記憶。
今天介紹這首 Hokey Pokey 也是可以像上一首(If you are happy)一樣,隨您高興靈活增加或更改歌詞,所以就看您想用身體哪些部位填詞都可,要唱一段或十段隨您開心,整首歌的重點除了介紹身體部位,也介紹 in/out (裡面/外面)的概念,還有動作shake(搖動)、turn around(轉圈)。這首歌裡提到的hokey pokey 是指一種圍著圈圈跳的土風舞,下面的歌詞是根據我在Youtube找到的示範影片寫下來的,這段影片一開始很慢,接下來一段會比一段快,小孩通常都很愛。

第一段:右腳 right foot
You put your right foot in
You take your right foot out  (有的版本唱put,不是take)
You put your right foot in
And you shake it all about
You do the hokey pokey
And you turn yourself around
That's what it's all about

底線部分代換為...
第二段:左腳 left foot
第三段:右手臂 right arm
第四段:左手臂 left arm
第五段:頭 head
第六段:膝蓋 knees (it 改為 them)
第七段:肩膀 shoulders (it 改為 them)
第八段:手肘 elbows (it 改為 them)
第九段:屁股 bottom
第十段:小聲 quiet voice
第十一段:大聲 loud voice
第十二段:肚子 tummy
第十三段:鼻子 nose
第十四段:整個人 whole sel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inb6rVozc

其他參考版本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q--QeiPu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kDff87CR9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DcJ4D3W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