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許多場合都會用到 "Thank you."(謝謝) 和 "You're welcome."(不客氣),但有時需要頻繁使用,不免覺得好沒變化,講得好膩,而且聽老外的回答,也沒一直聽到 "You're welcome." 。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幾種簡單的說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練習對答,當有需要使用時,會讓人聽起來很道地喔!
首先,我們要有個理解,在英文各種"不客氣"的用法是看情況決定,稍有一些不同含意,通常我們習慣說的"You're welcome."適合用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所表達的意思是,我有稍微花點力氣幫忙,對方感謝我,我接受他的感謝,誠懇表達我的接受和樂意幫助,所以也是無論何種情況都適用。類似的狀況可以替換的用語是 "My pleasure." "It's my pleasure."。比如朋友來家作客,我下廚請吃飯,小忙一番,但我樂意如此,賓主盡歡,就很適合此用語來回應客人的感謝。
如果我幫的是個小忙,自己感覺輕而易舉,舉手之勞,例如幫陌生人開門、按電梯、或幫家人到杯茶水之類的,對於謝謝的回應就可以輕鬆地說 "Sure!" 美式口語中也常用 "You bet!"`,同樣表示幫這一點小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類似情況,不是太麻煩的小忙,也有選擇比較正式的用語:"Certainly." "Absolutely." "Anytime." ,例如老闆感謝我額外多處理了一些事,或是學生感謝我用課餘時間回答一些問題等等。
"No problem." 或 "Not a problem." 是一個在朋友或家人間常出現的回答方式,如果同事之間有很好的關係,也可以用這種非正式的回應,而且它所表達的含意是,我所做的事並不是太麻煩到我,例如有人東西掉在我腳邊,我順手撿起給他,我覺得這點小事不須那麼感謝,這點小忙不是什麼問題的意思,也可使用英式英文的 "It's alright." ;同樣情況在澳洲英語常用 "No worries."。類似的用詞 "No big deal.",也是表達"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通常這個忙可能讓人感到很有幫助,然而對施惠者並非大事,例如朋友來台灣旅遊,我幫忙做點安排體驗當地文化,對我不太費力,對他來說省了好大力氣,這時我對於他的感謝就可以回答 "It's no big deal."。類似上述非正式場合狀況,感覺比較年長者使用,也蠻普遍的詞語有:"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 "It was nothing."
至於俚語 "You got it." 的使用時機比較特殊,當接受他人請託幫忙,還沒完成任務,對方先表達謝意,此時用 "You got it." 來回應就比 "You're welcome." 更適合,例如室友請我回來時順便幫她買杯咖啡,對於她的"謝謝"就很適合回答 "You got it."
然而想表達"不客氣而且我很樂意幫忙",可以說 "Glad to help." "I'm happy to help."
看了這麼多,如果覺得頭昏了,建議您先挑選一兩個自己唸得順口的,平常和孩子或家人對話中使用,無論他們說謝謝或Thank you,自己都刻意回答No problem!或It's alright! (It's OK.也可),用久了,以後遇到老外就會自然說出口。
"教育"是哲學、心理學、思想、觀念的培養,教育是赋能,使人有能力找到成就自己的路程。 想為自己在教學、檢定、教案編寫等工作的努力中,留下一些紀錄,與大家分享交流。 Instagram帳號,分享正能量英文: https://www.instagram.com/learn_sayings/
搜尋此網誌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關於英語陪讀一二事
10月12日幫博愛國小英語陪讀組的志工媽媽們辦一場陪讀研習,滂沱大雨中來了小貓兩三隻,很感謝這些愛心媽媽們特地冒雨前來,我們都是為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而這麼努力,所以我也期許自己可以完全分享教學經驗,讓出席的愛媽們有收穫,不虛此行。會後回想愛心媽媽們以媽媽的角度提出的問題,有別於我們在教學領域開會討論教學策略,而這些問題更貼近實際狀況,更值得好好對待,也更加強我推動親子共學的動力。
" 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後面都以"媽媽"代稱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和孩子相處時間較多,對孩子的特質最清楚,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些狀況,也許還沒大到引起老師注意時,"媽媽"是最適合在身邊幫忙推一下、扶一下的,只是技巧很重要,要不就不會有"易子而教"這句話存在了。所以,我想表達的是,在"易子而教"(的確有其必要性)的情況下,"媽媽"絕對是孩子學習路上的最佳指導員或陪伴者,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已經具備此條件的絕佳利基點,請不要誤認為自己英文不好就不能和孩子共學,請不要以為找了一家聽說很好的補習班,交給專業就對了,因為,"聽說很好"不表示真的很好,就算真的很好,也不表示適合您的孩子。所有狀況都要"對症下藥",最有效的感冒藥也治不好香港腳,孩子如果學習不順利,"媽媽"會比任何人更容易找出卡住的點在哪裡,也許和孩子討論,也許和老師討論,才能讓專業發揮在最有效的地方。
無論是身為英語陪讀志工或"媽媽",在陪伴孩子學習英語方面需要著墨的點都一樣。如果可以,先找出學習成效不彰的可能原因,尋求專業(老師)的建議,專業的建議也需要自己斟酌實際狀況做調整,因為老師對個別孩子的特質不會比您清楚;如果這樣做有困難,就從"自然發音法(phonics)"著手,在我的教學經驗中,如果能幫孩子建立字母與聲音的連結,就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與興趣,但請記得,這種進步是與孩子自己本來情況做比較,而不只是看分數,例如:本來考生字時,3寫成tee,練習以自然發音(phonics)拼讀單字後,再考3,寫成thee,雖然這題還是沒得分,但這就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因為當初寫成 tee 時,可能是靠視覺記憶,勉強記得字型的大概樣貌,現在孩子對於three的音已經能辨識出開頭的 th 音,而 r 因為夾在中間,比較不容易辨識,只要多練習幾次字的拆解再組合,就能強化聲音和字母的概念,達到我們的終極目標~會說就會寫,看到字(無論認不認識)就會唸。
在加強使用自然發音法(phonics)拼讀單字的同時,有一群很重要的字也不容忽略,它們出現在任何讀物的頻率都很高,而且不太符合發音規則,有人稱他們sight words或high frequency words,想進一步了解,請點選此處-->高頻率字彙。雖然它們不太符合phonics法則,但是有自然發音做基礎還是有助於認讀這些字。無論是練習自然發音的拼音法則,或是加強高頻率字彙的認讀能力,大量閱讀都是不二法門;在使用字母拼音卡練習一段時間後,從字少少的繪本閱讀開始,和孩子一起拼音讀出,通常孩子都會驚訝於自己的閱讀能力,而對英語學習產生多一點信心和興趣。透過閱讀可以反覆接觸高頻率字彙,可以持續練習拼音規則,強化字母和聲音的連結性,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基本句型概念,在故事情節的架構中學習簡單用語;對於缺乏英語環境的我們來說,閱讀是最廉價也最容易創造英語環境的方法。
有位愛媽提問,小孩會說、會拼出背過的單字,也有學自然發音,知道每個字母的音,可是卻沒意願拼讀出沒學過的字,或是運用自然發音法拼出會說但沒背過的單字,這問題出在哪?問題應該是學了自然發音(phonics)後,並沒有確實拿來運用,做各種字母組合練習,所以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與字母組合拼讀之間的橋樑沒建立好,於是背生字還是用死記法去記得其字母拼寫,閱讀也只讀老師教過的,有CD可聽的,這樣好應付考試,好交差。很遺憾的,這是發生在兒童英語學習領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記性好的孩子撐得過去,記性不好的就辛苦了。那麼,這座"橋梁"如此重要,為何學校或補習班都不加強此聯結呢?因為這需要花時間反覆練習、多樣化的組合練習,無法在短時間裡給家長一個成績單,所以我鼓勵大家用空白名片做字母卡,和孩子一起玩拼音遊戲,建立字與音的連結橋梁,將來小孩需要背的單字量越來越大時,他/她會很感謝您!
另外,有位愛媽提出,自己小孩發音的準確度不佳,以中文來看,也是語言能力比數學能力弱....因為我沒接觸過這個孩子,所以不能下準確的判斷,但是我們基本上可以有如此的認知:無論他的中文能力如何,英文能力也會是一樣的,因為這就是他本身具備的語言能力,無關乎是中文、英文、或日文;語言學上有個理論叫Universal Grammar,有興趣者請點選此處-->Universal Grammar,大意是說人類天生腦內就內建有一種普遍性的語法結構,與感官經驗無關,使我們出生就有能力學習任何語言,於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美國小孩能說著道地中文,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小孩可以說一口純正的美語,學習哪一種語言和本身的人種無關,這種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主張,您的中文有多好,英文也可以那麼好,只是我們接觸英文的量不夠,不表示我們英文學不來,真的,沒有學不來這回事。至於發音準確度,的確和音感有關,如果孩子喜歡音樂,不妨讓他多聽音樂,多唱歌,這是在擴充他的音素(phoneme)資料庫的方法之一,有助於提高模仿聲音的準確度。何謂"音素"?請看此文的最後一段-->幾歲開始學英文好? 再說,關於發音標不標準的問題,我想請大家放寬標準,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標準英語或美語,各地口音不同,就像我們的中文和中國大陸的中文,哪個標準呢?能溝通就好。基本上,不能發錯音,但音準差一些,只要不讓人誤解,就能溝通無礙,這也是語言存在的主要意義。
這次研習很開心有這些愛心媽媽提問討論,讓我很想寫下來做個紀錄備忘,也期望藉由這篇文章和更多"媽媽"們分享、交流。
" 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後面都以"媽媽"代稱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和孩子相處時間較多,對孩子的特質最清楚,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些狀況,也許還沒大到引起老師注意時,"媽媽"是最適合在身邊幫忙推一下、扶一下的,只是技巧很重要,要不就不會有"易子而教"這句話存在了。所以,我想表達的是,在"易子而教"(的確有其必要性)的情況下,"媽媽"絕對是孩子學習路上的最佳指導員或陪伴者,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已經具備此條件的絕佳利基點,請不要誤認為自己英文不好就不能和孩子共學,請不要以為找了一家聽說很好的補習班,交給專業就對了,因為,"聽說很好"不表示真的很好,就算真的很好,也不表示適合您的孩子。所有狀況都要"對症下藥",最有效的感冒藥也治不好香港腳,孩子如果學習不順利,"媽媽"會比任何人更容易找出卡住的點在哪裡,也許和孩子討論,也許和老師討論,才能讓專業發揮在最有效的地方。
無論是身為英語陪讀志工或"媽媽",在陪伴孩子學習英語方面需要著墨的點都一樣。如果可以,先找出學習成效不彰的可能原因,尋求專業(老師)的建議,專業的建議也需要自己斟酌實際狀況做調整,因為老師對個別孩子的特質不會比您清楚;如果這樣做有困難,就從"自然發音法(phonics)"著手,在我的教學經驗中,如果能幫孩子建立字母與聲音的連結,就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與興趣,但請記得,這種進步是與孩子自己本來情況做比較,而不只是看分數,例如:本來考生字時,3寫成tee,練習以自然發音(phonics)拼讀單字後,再考3,寫成thee,雖然這題還是沒得分,但這就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因為當初寫成 tee 時,可能是靠視覺記憶,勉強記得字型的大概樣貌,現在孩子對於three的音已經能辨識出開頭的 th 音,而 r 因為夾在中間,比較不容易辨識,只要多練習幾次字的拆解再組合,就能強化聲音和字母的概念,達到我們的終極目標~會說就會寫,看到字(無論認不認識)就會唸。
在加強使用自然發音法(phonics)拼讀單字的同時,有一群很重要的字也不容忽略,它們出現在任何讀物的頻率都很高,而且不太符合發音規則,有人稱他們sight words或high frequency words,想進一步了解,請點選此處-->高頻率字彙。雖然它們不太符合phonics法則,但是有自然發音做基礎還是有助於認讀這些字。無論是練習自然發音的拼音法則,或是加強高頻率字彙的認讀能力,大量閱讀都是不二法門;在使用字母拼音卡練習一段時間後,從字少少的繪本閱讀開始,和孩子一起拼音讀出,通常孩子都會驚訝於自己的閱讀能力,而對英語學習產生多一點信心和興趣。透過閱讀可以反覆接觸高頻率字彙,可以持續練習拼音規則,強化字母和聲音的連結性,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基本句型概念,在故事情節的架構中學習簡單用語;對於缺乏英語環境的我們來說,閱讀是最廉價也最容易創造英語環境的方法。
有位愛媽提問,小孩會說、會拼出背過的單字,也有學自然發音,知道每個字母的音,可是卻沒意願拼讀出沒學過的字,或是運用自然發音法拼出會說但沒背過的單字,這問題出在哪?問題應該是學了自然發音(phonics)後,並沒有確實拿來運用,做各種字母組合練習,所以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與字母組合拼讀之間的橋樑沒建立好,於是背生字還是用死記法去記得其字母拼寫,閱讀也只讀老師教過的,有CD可聽的,這樣好應付考試,好交差。很遺憾的,這是發生在兒童英語學習領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記性好的孩子撐得過去,記性不好的就辛苦了。那麼,這座"橋梁"如此重要,為何學校或補習班都不加強此聯結呢?因為這需要花時間反覆練習、多樣化的組合練習,無法在短時間裡給家長一個成績單,所以我鼓勵大家用空白名片做字母卡,和孩子一起玩拼音遊戲,建立字與音的連結橋梁,將來小孩需要背的單字量越來越大時,他/她會很感謝您!
另外,有位愛媽提出,自己小孩發音的準確度不佳,以中文來看,也是語言能力比數學能力弱....因為我沒接觸過這個孩子,所以不能下準確的判斷,但是我們基本上可以有如此的認知:無論他的中文能力如何,英文能力也會是一樣的,因為這就是他本身具備的語言能力,無關乎是中文、英文、或日文;語言學上有個理論叫Universal Grammar,有興趣者請點選此處-->Universal Grammar,大意是說人類天生腦內就內建有一種普遍性的語法結構,與感官經驗無關,使我們出生就有能力學習任何語言,於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美國小孩能說著道地中文,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小孩可以說一口純正的美語,學習哪一種語言和本身的人種無關,這種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主張,您的中文有多好,英文也可以那麼好,只是我們接觸英文的量不夠,不表示我們英文學不來,真的,沒有學不來這回事。至於發音準確度,的確和音感有關,如果孩子喜歡音樂,不妨讓他多聽音樂,多唱歌,這是在擴充他的音素(phoneme)資料庫的方法之一,有助於提高模仿聲音的準確度。何謂"音素"?請看此文的最後一段-->幾歲開始學英文好? 再說,關於發音標不標準的問題,我想請大家放寬標準,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標準英語或美語,各地口音不同,就像我們的中文和中國大陸的中文,哪個標準呢?能溝通就好。基本上,不能發錯音,但音準差一些,只要不讓人誤解,就能溝通無礙,這也是語言存在的主要意義。
這次研習很開心有這些愛心媽媽提問討論,讓我很想寫下來做個紀錄備忘,也期望藉由這篇文章和更多"媽媽"們分享、交流。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My Pedagogical Creed
Section 1: My beliefs about Learning and Teaching
I believe that there are no incapable students but there are teachers that need to learn more. Everyone is born with an extent of various abilities. Some might be stronger than others in a certain area. Some might be lucky to be born with higher intelligences than others. Everyone has unexplored potential and the ability to work better than his/her current status. This is why the education exists and worth the time and energy of a lot of educators to study and research. However, it has been taken for granted that kids go to school, study, and learn. Not many people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teachers have the same necessities. As a result, students are easily sorted by their academic learning ability, while teachers are rarely to be challenged as disabled. It seems that being a teacher deserves a higher position than a student. When there’s a difficulty in a student’s learning, the first to be examined is the student, but not the teacher. Being a teacher, I believe if you understand the student, you will find a way to help him/her improve or you are possibly inexperienced or incapable. So, I won’t judge my students before I examine myself.
I believe that the teaching can reach the best results when there’s a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home,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There’s nothing that works better than contextual influence. Education exists everywhere. When all the adults at home, at school, and in the society sh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demonstrate good deeds, the students are educated subtly and unconsciously. However, this is too idealistic. What I can do, as a teacher, is to care about my interaction with the students, their homes, and our society, and being a role model. In addition, incorporating students’ lives into my teaching makes learning meaningful to them. When they feel what their learning is meaningful, they have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motivation is the key to continue with learning. Usually the greater motivation one has, the better result he/she can achieve.
I believe that teaching is sharing and learning. I always remember this “The students are not necessary to be inferior than the teacher and vice versa. They differ just in learning earlier or later and they differ in specializing in different fields.” by Han Yu of the Tang Dynasty. As a teacher, I just share what I learned with the students and they guide me to explore what I haven’t learned. I wasn’t a well prepared or a well trained teacher when I started to teach. Every time the students have a problem in learning, that is a chance for me to learn to teach and to learn to be a more capable teacher. I am thankful to my students and my child. They have been directing me to be a better me.
I believe that learning should be a lifelong work. I think it’s very terrible if someone stops learning. Only by keeping on learning/accepting new knowledge can make one’s life colorful. To me, this is an important notion to convey to the students. I don’t just teach my subject, English. Being a teacher,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cultivate in students the correct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lives. Attitudes determine perspectives, and perspectives determine one’s destiny. I hope my students love learning, no matter in what field, no matter being in or out of the academic setting. Lifelong learning empowers one to be more confident and to be clearer about oneself. Lifelong learning could be in any form: studying, reading, actively interacting with people, contributing one’s abilities in the public services....
Section 2: My beliefs about Schooling and its importance
I believe that schooling is the standardized way to prepare our children to become a participant in our society. Schooling is formed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s from all the aspects: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the educators, the parents. Therefore, students are learning under a structure with a common core wherever they are in the country. Students learn the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beliefs as well as updated knowledge in schools. It’s important because by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citizens can be changed: Education influences the group of people. The group of people creates the country’s future.
I believe that schooling should provide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for our children to survive in their lives and/or to acquire more advanced or specialized knowledge. It’s important that school cultivate children with fundamental knowledge in spite of their different backgrounds. Schooling equality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or improve the whole Country’s competency. In 1968, Taiwan extended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6 to 9 years. From next year, it will be extended from 9 to 12 years.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1968 did foster a group of elite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and helped to create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of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But the recent years,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in our society: the economic decline, low competence in new generation, the political fighting...etc. I believe the education reform is needed, and I hope it will really function well.I believe that schooling trains our thinking skills and living skills. Schooling has a broad view of knowledge. Studying different subject matters activates the different areas in our brains. It’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ubject skills but is also related to interactive skills with others. However, I feel it’s important that the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more open. The test oriented schooling system that we have, seems to always overlook the talents that students have that do not fit in to the standardized test system. Everyone has his/her valuable capacities. Everyone is entitled to receiv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o confront their future. I think it is a terrible error to invalidate someone who can’t score high on the academic subjects. That will be a great loss of our society.
I believe schooling is the same as gardening. Throughout the adequate education, several seeds of capacities are nurtured and growing. if there’s any limiting in schooling, only a few seeds can survive and grow by themselves. To take good care of our “seeds” (learners), we should identify them correctly such as by understanding their types, the necessarily nurturing conditions for the differing types...etc. Then, we give the appropriate water, nutrients, and sunlight to raise, support, and help our seedlings grow. Sometimes we need to weed or/and trim them for better results. The gardening work is daily without rest. So is schooling, and learning.
Section 3: My beliefs about curriculum, its development, its delivery and its accountability
I believe that curriculum is the map in education. It guid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go along the designated route to reach the destination. I don’t think the path will be a problem if the road markers and destination are correctly identified. So, setting up the goal is a crucial work. Once the goal is confirmed, the curriculum starts to be developed accordingly. However, very often, the ones who set up the goal don’t take the concerns about the essential needs of our students and our society very seriously. Very often they are influenced by current or short term political issues. Thus, as classroom teachers, we are facing many challeng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um. Eventually, the victims are students, teachers....and then the whole society.
Let’s say this,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we have to have a goal first. Second, we set up the objectives for different stages. To design as many various strategies as possible for each stage, we have to take the follow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inherent ability and knowledge, learning styles, support from family/community, and so forth. Formal and informal evaluation systems are also necessary. So we can fine tune our strategies to help students to achieve more, and fulfill the objectives.
I think the curriculum delivery invol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 creates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Reviewing students’ feedback, he/she knows what methodologies should be adopted and then help keep learning on the correct track.
I believe that all the educators involved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y makers are stakeholders in its accountability. Teachers are the ones who put the curriculum into practice.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trying their best to make it work well on students’ learning and collect all the feedback from students and their own evaluation. The report of the results and the suggestions should go to the principal, and then become part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ers review process. If there are any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practice, the principle should check if the purpose of the curriculum is well understood by teachers. When teachers agree with it, they will work better on guiding students toward the goal. When the curriculum is dynamic under the circular system, it is more likely to be well developed and responsive to societal and classroom and student needs.
Labels:
教育信念,
pedagogical creed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新課程 -- 親子互動英語
最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
從事英語教學這麼久,看到太多花大錢又焦慮的父母、投入好多時間學英語的孩子.....但是普遍看來,學習成果與付出能有等量成正比的是少數,小學成績還看不太出來,看看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就發現怪了,2001年開始,台灣推行小學英語教學,補習班也更蓬勃發展,也就是說台灣現在相較於16年前有比較普及的英語學習資源,無論校外校內,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和16年前的大學生相比,英語能力似乎沒有因此而大幅提升或普及,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很多,我無能影響或改善這些因素,在這領域我所能貢獻的就是,努力認真的教有緣與我相遇的孩子們,以正確的方式做有效的學習,教會一個是一個;從事兒童和幼兒教學二十年後,最近越來越覺得這樣做不夠,我應該結合更早期教成人英語的經驗,讓英語由父母帶入家中,也許是帶領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也許是指引父母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學習,也許是介紹如何將英語放在家庭裡,成為和孩子互動的元素之一....於是,我想開這個課的想法越來越清楚,也越來越強烈,我不知道該為這課程取什麼名稱,才能適切傳達課程內容與我的理想,所以寫此文做些說明。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英文不好,不敢教自己的孩子,怕教錯,其實不要對於"錯誤"看得這麼嚴重,就放輕鬆,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犯錯、一起發現問題、一起學習,讓我當個英語學習旅程中的導遊,我會規劃"路線"(學習內容),安排"交通方式"(學習方式),沿途"景點介紹"(有趣的文化差異因素造成語言使用的不同等等)。學習英語不是玩玩遊戲就好,是要有內容,要能用,才能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踏上這學習旅程,才能讓使用範圍從教室延伸到家庭,使用上也會比較自然當它是個語言,而不是一個科目或才藝。而這一切的學習模式門檻是很低的,不需要從此全美語和孩子說話,那樣太矯情了,因此,您不需要有什麼英文程度背景,我計畫把教學對象設定為學齡前幼兒和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是學齡兒童,您可參考我的教學內容和小孩程度,看適不適合,因為就學後,個人接觸英語的深度和廣度不同;但基本上,應該都還蠻實用的。
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因為英語只是一個語言,和中文、閩南語、客語一樣,它沒有很特別,沒有比較高貴,它應該要更普遍化,就像在馬來西亞這樣的多語言國家,英語只是日常生活中,其中一種大家都略懂而且能簡單使用的語言,有需精進者才專研;就像閩南語和客語在台灣一樣,我們不見得都會,但不陌生,若要認真學起來,也不會覺得是個遙遠的外星語似的。
從事英語教學這麼久,看到太多花大錢又焦慮的父母、投入好多時間學英語的孩子.....但是普遍看來,學習成果與付出能有等量成正比的是少數,小學成績還看不太出來,看看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就發現怪了,2001年開始,台灣推行小學英語教學,補習班也更蓬勃發展,也就是說台灣現在相較於16年前有比較普及的英語學習資源,無論校外校內,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和16年前的大學生相比,英語能力似乎沒有因此而大幅提升或普及,造成這現象的原因很多,我無能影響或改善這些因素,在這領域我所能貢獻的就是,努力認真的教有緣與我相遇的孩子們,以正確的方式做有效的學習,教會一個是一個;從事兒童和幼兒教學二十年後,最近越來越覺得這樣做不夠,我應該結合更早期教成人英語的經驗,讓英語由父母帶入家中,也許是帶領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也許是指引父母如何帶領自己的孩子學習,也許是介紹如何將英語放在家庭裡,成為和孩子互動的元素之一....於是,我想開這個課的想法越來越清楚,也越來越強烈,我不知道該為這課程取什麼名稱,才能適切傳達課程內容與我的理想,所以寫此文做些說明。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英文不好,不敢教自己的孩子,怕教錯,其實不要對於"錯誤"看得這麼嚴重,就放輕鬆,和孩子一起玩、一起犯錯、一起發現問題、一起學習,讓我當個英語學習旅程中的導遊,我會規劃"路線"(學習內容),安排"交通方式"(學習方式),沿途"景點介紹"(有趣的文化差異因素造成語言使用的不同等等)。學習英語不是玩玩遊戲就好,是要有內容,要能用,才能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如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踏上這學習旅程,才能讓使用範圍從教室延伸到家庭,使用上也會比較自然當它是個語言,而不是一個科目或才藝。而這一切的學習模式門檻是很低的,不需要從此全美語和孩子說話,那樣太矯情了,因此,您不需要有什麼英文程度背景,我計畫把教學對象設定為學齡前幼兒和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是學齡兒童,您可參考我的教學內容和小孩程度,看適不適合,因為就學後,個人接觸英語的深度和廣度不同;但基本上,應該都還蠻實用的。
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因為英語只是一個語言,和中文、閩南語、客語一樣,它沒有很特別,沒有比較高貴,它應該要更普遍化,就像在馬來西亞這樣的多語言國家,英語只是日常生活中,其中一種大家都略懂而且能簡單使用的語言,有需精進者才專研;就像閩南語和客語在台灣一樣,我們不見得都會,但不陌生,若要認真學起來,也不會覺得是個遙遠的外星語似的。
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因為無論您英文很好或很不好,也許您不太清楚可以如何用英文在生活中和孩子互動,而不至於受到孩子排斥。
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讓年輕時受過英語學習挫折的您,建立信心,當您心態轉變,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是什麼內容?如何進行呢?一定要淺顯易懂,上課中好吸收,回家後好執行,如此才能落實將英語逐步融合在生活中使用。
我規劃一週一次(1.5小時),每次介紹一個字母的大小寫和發音,一首韻文或歌曲,一句生活用語。可以親子一起來,也可家長自己來。重點是我會分享這些上課內容如何在家重複操作。
如何?有心動嗎?等您呦!
我好想好想開這個課...是什麼內容?如何進行呢?一定要淺顯易懂,上課中好吸收,回家後好執行,如此才能落實將英語逐步融合在生活中使用。
我規劃一週一次(1.5小時),每次介紹一個字母的大小寫和發音,一首韻文或歌曲,一句生活用語。可以親子一起來,也可家長自己來。重點是我會分享這些上課內容如何在家重複操作。
如何?有心動嗎?等您呦!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2017的迷你夏令營
礙於場地和人力等問題,雖然已經重起爐灶在家收學生兩年了,對於辦夏令營或冬令營還是提不起勁,然而,腦袋裡總有些點子,想和孩子們玩玩,躊躇著,眼看大家都在安排暑期活動了,怯怯地,決定辦場小小的、短短的夏令營,時間就擠在我的基本咖能參加的暑假一開始,首先,真的非常感謝我的基本樁腳踴躍參與,還有好朋友Eve的幫忙,兩個半天的活動精彩無冷場,孩子們都玩得開心,我也覺得時間太短,其實還有些活動沒做到,讓我認真思考是否以後再辦這類活動。用這篇文章來記錄這次的內容,除了讓有參加或沒參加的孩子家長可以知道我們的內容和活動方式,重點是自己走過想留下一點痕跡😁
這次主題farm animals(農場動物),基本上孩子們對於農場動物普遍都認識也喜歡,我選了乳牛(cow)、綿羊(sheep)、豬(pig)、馬(horse)、雞(chicken)、鴨(duck)、老鼠(mouse/rat)、狗(dog)、貓(cat),進階版的:公牛(bull/ox)、水牛(water buffalo)、公雞(rooster)、母雞(hen);大家看得出來這些動物名稱孩子們好像早就知道了,沒錯,就是從這些熟悉又簡單的單字切入主題,再跟孩子們討論這些動物的叫聲,說英文的人和說中文的人聽到的聲音居然不同,這就有趣了,我們覺得綿羊"咩咩"叫,說英文的人覺得是"巴巴"叫,孩子們覺得不可思議,於是過不了多久,這些奇奇怪怪的動物叫聲就被小孩們記住了。這些聲音....
牛 -- moo
羊 -- baa
豬 -- oink
馬 -- neigh
雞 -- cock-a-doodle-doo / cluck
鴨 -- quack
鼠 -- squeak
狗 -- woof / bark
貓 -- meow
學會了動物名稱和叫聲,就來唱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Old MacDonald Had a Farm(王老先生有塊地),這時唱起來就很有感覺、很開心,不像以前不懂時亂跟亂唱。孩子們唱了好幾遍,跟著音樂自由自在地起舞,有人學乳牛,有人表演農夫,完全自發且即興,看起來很有趣。接下來,我們介紹這些動物的baby名稱,中文通常加個"小"字就行了,英文可是沒那麼簡單喔......
小牛 -- calf
小羊 -- lamb
小豬 -- piglet
小馬 -- foal
小雞 -- chick
小鴨 -- duckling
小老鼠 -- pup
小狗 -- puppy
小貓 -- kitten
雖然這些字可能比較少聽到,我用幾種不同的遊戲讓孩子們慢慢熟悉,短短的兩個半天,至少也記得了七成以上,有些孩子甚至全部記住了,但是...但是...學語言的最大致命傷就是~沒有持續接觸~就忘了。所以這個主題只進行兩天真的太少,孩子們記得的是短暫記憶,我相信回家沒幾天就應該忘得差不多了,很可惜,不過至少大家體驗一下以多種活動進行的主題教學是有趣且有效的。其中Eve老師(外籍)帶領小孩畫畫和做黏土,雖然孩子們並不習慣全英語教學,可是也都很自在不退縮,有疑敢問,表現很好,實踐了玩中學、做中學,並且樂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在兩種語言中進行活動。在教學上,我從來不吹捧全英語的效果,因為以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環境來說都無法全英語,如果只在課堂上做全英語環境,其實是會耗費許多時間去學習較少的內容,對於有些排他性較強的孩子,或單語言家庭的學齡孩子(註),因為聽不懂更難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所以我較推崇的是以中英兩種語言做有彈性的比例配置進行教學,學習初期以中文教英文,漸漸增加常用英文指令,如此一來,當孩子接觸到像這次的全英語美勞課,就算聽不懂也不會害怕或抗拒,更不用擔心以中文提出問題或交談會被糾正或制止(有些全美語補習班是這麼強迫孩子使用全美語的)。這次看到孩子們都是很正向、快樂的態度面對不熟悉的語言,真的令人開心!
(註) 單語言家庭的學齡孩子 -- 因為在單語言家庭,聽到的"音素"(聲音單位)較少,加上學齡兒的年紀已經接觸特定音素多年,比較難像牙牙學語的幼兒對於"沒聽過"的聲音接受度好。
下面附上活動花絮:
* Eve老師的美勞課,有畫動物,也有用黏土和鐵絲做動物
* 大家合作拼字遊戲
* 蛇梯棋回答問題
* 畫下自己最喜歡的農場動物
* Julie自製的工具...閃卡和拼圖卡 --- 這些卡可以變化許多玩法,強化印象
小牛 -- calf
小羊 -- lamb
小豬 -- piglet
小馬 -- foal
小雞 -- chick
小鴨 -- duckling
小老鼠 -- pup
小狗 -- puppy
小貓 -- kitten
雖然這些字可能比較少聽到,我用幾種不同的遊戲讓孩子們慢慢熟悉,短短的兩個半天,至少也記得了七成以上,有些孩子甚至全部記住了,但是...但是...學語言的最大致命傷就是~沒有持續接觸~就忘了。所以這個主題只進行兩天真的太少,孩子們記得的是短暫記憶,我相信回家沒幾天就應該忘得差不多了,很可惜,不過至少大家體驗一下以多種活動進行的主題教學是有趣且有效的。其中Eve老師(外籍)帶領小孩畫畫和做黏土,雖然孩子們並不習慣全英語教學,可是也都很自在不退縮,有疑敢問,表現很好,實踐了玩中學、做中學,並且樂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在兩種語言中進行活動。在教學上,我從來不吹捧全英語的效果,因為以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環境來說都無法全英語,如果只在課堂上做全英語環境,其實是會耗費許多時間去學習較少的內容,對於有些排他性較強的孩子,或單語言家庭的學齡孩子(註),因為聽不懂更難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所以我較推崇的是以中英兩種語言做有彈性的比例配置進行教學,學習初期以中文教英文,漸漸增加常用英文指令,如此一來,當孩子接觸到像這次的全英語美勞課,就算聽不懂也不會害怕或抗拒,更不用擔心以中文提出問題或交談會被糾正或制止(有些全美語補習班是這麼強迫孩子使用全美語的)。這次看到孩子們都是很正向、快樂的態度面對不熟悉的語言,真的令人開心!
(註) 單語言家庭的學齡孩子 -- 因為在單語言家庭,聽到的"音素"(聲音單位)較少,加上學齡兒的年紀已經接觸特定音素多年,比較難像牙牙學語的幼兒對於"沒聽過"的聲音接受度好。
下面附上活動花絮:
* Eve老師的美勞課,有畫動物,也有用黏土和鐵絲做動物
* 大家合作拼字遊戲
* 連連看和剪貼 -- 大動物、小動物、叫聲
幫小baby找到爸爸媽媽(剪貼)
* 唱歌跳舞
* 蛇梯棋回答問題
* 畫下自己最喜歡的農場動物
* Julie自製的工具...閃卡和拼圖卡 --- 這些卡可以變化許多玩法,強化印象
大小動物閃卡 |
大小動物閃卡 |
拼圖遊戲卡 |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考試的意義
我很少,幾乎沒有,事先告知考試範圍和日期,要求孩子和家長複習,來個很有一回事的考試,有考卷、有分數等等。驗收學習成果不重要嗎?當然重要,我認為每天的耕耘比考前複習更重要,也更真實,我希望考試能反應出較接近真實的能力,而不是反應出考前複習的成效。真實的能力比考試分數代表的意義確實可信,所以小孩們的學習狀況都在我每一次上課的觀察中,有時間或有需要時,我就會和家長分享孩子上課情況,也喜歡聽家長說孩子在家練習的狀況,畢竟,學習是一個整體努力的結果,並非只靠上課老師多賣力或只要考前認真抱佛腳,單一因素無法提升學習成果,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長期不間段的接觸,而且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再加上內容與組織能力。所以,對於我自己,我認清了一個事實,我永遠無法成為補教名師😂,因為我不會考前抓題,我也不會告訴你學英文有捷徑,不保證學生考高分;對於我的學生和家長,也要認清一個事實,跟著我學英文就是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練功💪,不要有一步登天的僥倖想法,但我有信心發掘孩子的特長,使其發揮自身最大的學習效果,而不是保證考高分喔!
幾個月前給A班(學了近2年)有預告範圍和日期的考試,考試題型(沒預告)有: 我說中文孩子寫英文、我說英文孩子寫中文、英文聽寫、我說英文疑問句孩子用英文作答,有單字有句子。我想從這次考試看到的是什麼?
1. 小孩對英文的理解能力(decoding)(聽英寫中)
2. 小孩用英文以書寫方式表答中文意念的能力(coding)(聽中寫英)
3. 是否能適切將自然發音法搭配部份死記法拼寫單字(聽英寫英)
4. 書寫的句型概念(聽英問句寫出回答)
由此,可以看出來這次考試著重在"寫"而非"說",因為我平常的觀察就很清楚孩子的口語能力,所以這部份就跳過。成績怎麼打呢?我在批改時,每個孩子的上述各項能力表現已經清楚在我心中,然後轉化為文字敘述,個別line給家長,所以家長得知的"成績"是一堆文字,而非一個分數,原因是不希望家長覺得100是很棒,90是普通,80是需努力...或是家長間互問然後做比較,我希望家長和我一樣知道孩子會了什麼、哪裡需加強、該如何加強; 至於孩子們來上課時拿到的考卷有分數,給家長的文字說明也口頭告訴孩子內容,因為他們都很認真的想知道自己的狀況👍。至於分數的批改,我並沒算每一題多少然後加總和為100分,而是無論任何題型,一個字扣2分,標點符號扣一分,原因是就算全錯也會有三十幾分,除了有點安慰人心的作用之外,也是他們應該得的基本分,比如說,what寫成wat,就強過空白,而我知道這群孩子不會空白,錯誤的答案對我們是有意義的,因為我會就他們怎麼錯去分析原因,再和孩子核對我的推測。還有,給孩子"分數"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會比較有概念,畢竟看分數看習慣了嘛!另外,我也希望,如果他們願意分享分數的話,他們會了解週圍同學是比自己好或差,而形成鼓舞或壓力,只要不是太過,都是良性的動力來源,這方面我就很注意他們看到成績時的反應,對於得意忘形或氣餒消沉的言語,我都會給予修正。
這樣對於"考試"意義的理解,不僅對家長重要,對孩子也同等重要,考試成績不是拿來貼標籤用的,不是拿來做獎懲的依歸,而是一面鏡子,讓學習者看清自己的樣貌,才知道如何整理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好。也許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大家對於"考試"的感覺都很惶恐,因為"考試"代表了太多生存與否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學習的路又廣又長,如果我們和孩子都能以正向意義去看待"考試",那麼"考試"對於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而不是壓力。所以,我們時常要告訴自己和孩子,認識自己哪裡好、哪裡不好,是件美好的事!唯有勇於面對自己,才有機會修正自己的缺失而進步。
所以說嘛~我當不了名師,才幾個學生的考試就忙死我了😅😅😅,哪有辦法像人家桃李滿天下呢?不過,我很清楚自己的原則與理想,所以做自己開心就好,也感謝你們給我實踐理想的機會❤️❤️❤️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親子共讀
最近有朋友問到有沒有適合親子共讀的英文繪本書單,因為朋友小孩對英文很排斥,所以除了在幼兒園有點接觸外,上了小學只有學校一週兩節的英語課。媽媽本身對英文還蠻喜歡的,所以想挑一些合適的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對英語慢慢產生興趣。
以當老師的立場,我腦子立馬蹦出一堆繪本畫面,但是總覺得還是不太適合朋友的需求。有些小故事書著重自然發音的練習, 因此侷限撰寫故事時的用字選擇,以至於故事性較弱,如果沒有技巧帶領,很難讓孩子覺得有趣,也達不到作者編寫這類故事的用意(培養孩子獨立認讀的能力) ;然而,有些著重故事情節的繪本,用字較難,因為天馬行空之屬於童話世界裡的的字彙,有些是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或有些屬於孩童式口語的用詞,媽媽本身如果對於該語言及文化了解不深,可能也讀得沒有感覺或減損了幾分樂趣。所以要列出適合親子共讀的英文故事清單,還真有點困難,因此,我想以媽媽的立場,來說說我選擇共讀繪本的原則。
相信很多台北市的家長在孩子小小的時後,就有聽過"閱讀起步走(Bookstart)",也許您也抱著寶寶去參加市圖舉辦的推廣活動、聽了幾場市圖辦的周末說故事、領到一袋適合和寶寶共讀的書,布袋有猴子圖案,還寫著"Bookstart",這Bookstart是由一個英國的公益團體Booktrust所發起的活動,推動培養嬰幼兒盡早開始閱讀繪本書籍的習慣。無論中文或英文,學習的路徑是一樣的,從完全沒有語言的嬰兒開始,看圖聽故事,指認圖片或生活中的物品,漸漸能發出聲音,能說出所指的物品,能學大人的某些簡單用語,有時用在對的地方,有時用在錯的地方,就這樣慢慢的,從字到詞到句,從一知半解亂用一通,到越來越精確地使用語彙...
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我要和孩子共讀什麼?我該對她/他有怎樣的期待才是合理的目標?只要以中文牙牙學語的歷程開始想,就不難懂了。每個孩子特質不同,她/他喜歡什麼樣的中文故事書,或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那麼對於英文繪本的胃口也就差不多如此,有些孩子對圖片、色彩敏感度高,有些對文字內容較感興趣,有些只喜歡聽不喜歡看,再者還要考慮帶讀者擅長如何詮釋繪本故事,因此,在為孩子挑選書籍共讀時,這些因素都需考慮在內,所以別人建議的書單不見得適合我,我們得和孩子一起共創適合的共讀書單。為了避免買到不適合的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圖書館或書局閱讀,看到滿意再帶回家;因為教學關係,我喜歡去敦煌書局找上課使用的教材,除了因為那裏的英文書類別多,擺設分類清楚,店員也有點專業素養,能回答問題,較能符合我教學上的需求,但是其他也有很舒適的書局,有不錯的英文童書繪本,例如誠品也是個適合和孩子共讀的地方。另一個選項就是網路資源,只要用google搜尋,打出下列關鍵字:free online stories for kids,就會有許多連結可用,例如上面提到英國的公益團體Booktrust網站就有影音繪本和遊戲,甚至還有用手語"讀"繪本的影片,照顧聽障小孩的閱讀權,可見他們推動孩童閱讀不遺餘力;文章最後我會列出一些連結,給大家參考。再一個選項是手機app,也是有許多故事、歌謠、遊戲等,隨時隨地可用、好玩、好看、免費,但是傷眼,大家就斟酌看看,我不介紹。有些孩子對於單一方式閱讀會膩,則可適時適量使用多媒體媒材,我自己偏愛紙本閱讀,可添加個人的閱讀創意,但3C產品的確是可以讓陪讀者偷懶一下,讓小孩有"吃零食"的快樂感。
如果要聊聊我如何帶柔柔共讀,就汗顏了!其實我們應該是書讀很少、玩樂很多的母女。插入笑話一則...最近柔柔發現學生證不見,找了幾天找不到,告訴老師,老師問她上次去圖書館有帶學生證嗎?沒有,很久沒用學生證借書了;後來週五功課做完時間有點晚,通常我們會去騎士堡玩,那天我說改去離家近的湯姆熊好了,說完我才...是不是放在湯姆熊代幣的小錢包裡?果然!因為用學生證買代幣有優惠....真不好意思,我家學生證是拿來湯姆熊買代幣,不是借書用的。好,言歸正傳,從柔柔很小時,我們參加閱讀起步走的活動,我也期望能抱著她坐在我腿上,享受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無論是中文或英文,但實際上進行並不容易,她似乎對故事不感興趣,無法專心好好聽,或看圖片,因此我也沒了買書共讀的動力。然而,閱讀是如此重要,難道我要這麼順性由她去嗎?但是,免強她也不是我做得來的事,基於我相信"語言黃金期需有適當的刺激",與"擴大音素(phoneme)資料庫"的想法(參考幾歲開始學英文好?),我雖然放棄"拿著書一起讀"這件事,取而代之的,我以口說的方式進行屬於我們風格的共讀。因為工作關係,我記憶中的英語韻文和歌謠比中文的多很多,搭配好玩的肢體互動,親子盡歡,這應該就是我們最早期的共讀模式;學步期走樓梯是練數字的好時機,一步步慢慢走慢慢算,國、台、英、西、日語都來,1~10就好,也很有趣;因為我從事英語教學很久,家裡閃卡、繪本很多,不愛看書就看卡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閃卡一張一個圖一個字,沒有連續性,沒有一個故事要看完的壓力;至於繪本,能讓媽媽我亮出來的機會真的不多,睡前偶爾中英夾雜口說一下,偶爾自編簡易版故事,中文也好英文也好,首先只是期待她習慣聽故事(因為這需要一點耐心和專注),其次就是對各種聲音元素不排斥(就是上述擴大音素資料庫的想法),完全沒有期待要給她英語環境,或從小學英語會比較好之類的想法,沒有喔....真的沒有,所以,真的開始學英文應該算小一開始,她和家裡的Reading A班一起學習;既然媽媽我的教學重點是閱讀,每週就會有繪本閱讀的功課,我在媽媽與老師的角色切換明確,當媽的時間裡,我只負責適度提醒該唸功課了,不主動糾正錯誤或複習,但偶爾的床邊故事時間,我會拿書來唸了,就這樣到了二年級下學期過了一半,突然柔柔有了變化,學校獎勵閱讀的集點活動對她有點意義了(因此才發現學生證不見的事),然後,晚上也會為了來不及早點上床聽我唸故事而感到遺憾。
我們必須有這樣的理解:培養孩子的過程就和園丁栽種植物一樣。我們需要了解手裡的種子(孩子)的特質及其所需的生長條件,才能給予適當的土壤、養分、水分、陽光....等條件,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種子發芽的這段時間也各有不同,有的快有的慢,久等沒冒芽的也不能就是空等,園丁該做的努力一點都不能少,而且還不能挖開來看看發芽沒,"揠苗助長"都聽過吧?這是對父母、老師的嚴峻考驗:努力做-->看不到成果-->不要懷疑,繼續努力。這過程很難熬,我也三不五時會懷疑,我做對了嗎?是要再加一點或減一點呢?總之,一步一步耕耘,重點是要清楚自己孩子的質,適合的方式,過程總是要有些摸索,有些修正,不要太自以為是的認為"我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聽不進別人的諫言,也不要太喪志的想"我沒辦法",而把教養權完全丟出去,給所謂"專業"補習班,然後無效就認為"我孩子不是這塊料",算了。無論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不僅重要,也是我們身為父母老師的重責大任,你不做也不會有人幫你做,所以,加油!大家一起努力!
除了下列連結,還有好多網路資源喔...
*英國閱讀起步走的網站Bookstart Bear Club
*適合3~10歲的故事Freechildrenstories.com
*有故事、遊戲、學習單等Cookie
*有閱讀和數學的練習education.com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英國閱讀起步走的網站Bookstart Bear Club
*適合3~10歲的故事Freechildrenstories.com
*有故事、遊戲、學習單等Cookie
*有閱讀和數學的練習education.com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後記] 有朋友看了我這篇文章提出疑問,孩子從小愛聽故事、閱讀,但英文能力似乎也是來我這裡上課後才展現出來,所以親子共讀英文繪本似乎並沒提早讓孩子英文能力提升。這讓我想到一位在馬來西亞的朋友孩子,唸華校,超愛閱讀,但寫心得報告卻很有困難。兩個孩子都愛閱讀,一個是在中文環境學英文,一個是在多語言環境學中文;在此舉這兩例,希望破除大家對"閱讀"有過多的美好遐想,培養閱讀能力很重要(有空我再來聊這方面的議題),愛閱讀有可能帶給孩子許多好處,但不是這些好處都必然一一出現在每個愛閱讀的孩子身上,也並非會在你預期的時間出現,再者,閱讀並非學習語言的萬靈丹,整體語言能力的提升還需輔以其他技能的練習,還有,所謂語言能力是否有提升,也視你以什麼標準在衡量孩子的表現。以此兩例來看,他們都已經做到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了,缺乏的是對於閱讀媒材更多的思考與反芻,來奠定更紮實的"輸出"能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