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2017的迷你夏令營

          礙於場地和人力等問題,雖然已經重起爐灶在家收學生兩年了,對於辦夏令營或冬令營還是提不起勁,然而,腦袋裡總有些點子,想和孩子們玩玩,躊躇著,眼看大家都在安排暑期活動了,怯怯地,決定辦場小小的、短短的夏令營,時間就擠在我的基本咖能參加的暑假一開始,首先,真的非常感謝我的基本樁腳踴躍參與,還有好朋友Eve的幫忙,兩個半天的活動精彩無冷場,孩子們都玩得開心,我也覺得時間太短,其實還有些活動沒做到,讓我認真思考是否以後再辦這類活動。用這篇文章來記錄這次的內容,除了讓有參加或沒參加的孩子家長可以知道我們的內容和活動方式,重點是自己走過想留下一點痕跡😁
          這次主題farm animals(農場動物),基本上孩子們對於農場動物普遍都認識也喜歡,我選了乳牛(cow)、綿羊(sheep)、豬(pig)、馬(horse)、雞(chicken)、鴨(duck)、老鼠(mouse/rat)、狗(dog)、貓(cat),進階版的:公牛(bull/ox)、水牛(water buffalo)、公雞(rooster)、母雞(hen);大家看得出來這些動物名稱孩子們好像早就知道了,沒錯,就是從這些熟悉又簡單的單字切入主題,再跟孩子們討論這些動物的叫聲,說英文的人和說中文的人聽到的聲音居然不同,這就有趣了,我們覺得綿羊"咩咩"叫,說英文的人覺得是"巴巴"叫,孩子們覺得不可思議,於是過不了多久,這些奇奇怪怪的動物叫聲就被小孩們記住了。這些聲音....
牛 -- moo
羊 -- baa
豬 -- oink
馬 -- neigh
雞 -- cock-a-doodle-doo / cluck
鴨 -- quack
鼠 -- squeak
狗 -- woof / bark
貓 -- meow
          學會了動物名稱和叫聲,就來唱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Old MacDonald Had a Farm(王老先生有塊地),這時唱起來就很有感覺、很開心,不像以前不懂時亂跟亂唱。孩子們唱了好幾遍,跟著音樂自由自在地起舞,有人學乳牛,有人表演農夫,完全自發且即興,看起來很有趣。接下來,我們介紹這些動物的baby名稱,中文通常加個"小"字就行了,英文可是沒那麼簡單喔......
小牛 -- calf
小羊 -- lamb
小豬 -- piglet
小馬 -- foal
小雞 -- chick
小鴨 -- duckling
小老鼠 -- pup
小狗 -- puppy
小貓 -- kitten
          雖然這些字可能比較少聽到,我用幾種不同的遊戲讓孩子們慢慢熟悉,短短的兩個半天,至少也記得了七成以上,有些孩子甚至全部記住了,但是...但是...學語言的最大致命傷就是~沒有持續接觸~就忘了。所以這個主題只進行兩天真的太少,孩子們記得的是短暫記憶,我相信回家沒幾天就應該忘得差不多了,很可惜,不過至少大家體驗一下以多種活動進行的主題教學是有趣且有效的。其中Eve老師(外籍)帶領小孩畫畫和做黏土,雖然孩子們並不習慣全英語教學,可是也都很自在不退縮,有疑敢問,表現很好,實踐了玩中學、做中學,並且樂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在兩種語言中進行活動。在教學上,我從來不吹捧全英語的效果,因為以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環境來說都無法全英語,如果只在課堂上做全英語環境,其實是會耗費許多時間去學習較少的內容,對於有些排他性較強的孩子,或單語言家庭的學齡孩子(註),因為聽不懂更難找到學習的切入點,所以我較推崇的是以中英兩種語言做有彈性的比例配置進行教學,學習初期以中文教英文,漸漸增加常用英文指令,如此一來,當孩子接觸到像這次的全英語美勞課,就算聽不懂也不會害怕或抗拒,更不用擔心以中文提出問題或交談會被糾正或制止(有些全美語補習班是這麼強迫孩子使用全美語的)。這次看到孩子們都是很正向、快樂的態度面對不熟悉的語言,真的令人開心!

(註) 單語言家庭的學齡孩子 -- 因為在單語言家庭,聽到的"音素"(聲音單位)較少,加上學齡兒的年紀已經接觸特定音素多年,比較難像牙牙學語的幼兒對於"沒聽過"的聲音接受度好。

下面附上活動花絮:

* Eve老師的美勞課,有畫動物,也有用黏土和鐵絲做動物


* 大家合作拼字遊戲

* 連連看和剪貼 -- 大動物、小動物、叫聲 


幫小baby找到爸爸媽媽(剪貼)


* 唱歌跳舞





* 蛇梯棋回答問題

* 畫下自己最喜歡的農場動物

* Julie自製的工具...閃卡和拼圖卡 --- 這些卡可以變化許多玩法,強化印象
大小動物閃卡
大小動物閃卡


拼圖遊戲卡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考試的意義

          我很少,幾乎沒有,事先告知考試範圍和日期,要求孩子和家長複習,來個很有一回事的考試,有考卷、有分數等等。驗收學習成果不重要嗎?當然重要,我認為每天的耕耘比考前複習更重要,也更真實,我希望考試能反應出較接近真實的能力,而不是反應出考前複習的成效。真實的能力比考試分數代表的意義確實可信,所以小孩們的學習狀況都在我每一次上課的觀察中,有時間或有需要時,我就會和家長分享孩子上課情況,也喜歡聽家長說孩子在家練習的狀況,畢竟,學習是一個整體努力的結果,並非只靠上課老師多賣力或只要考前認真抱佛腳,單一因素無法提升學習成果,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長期不間段的接觸,而且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再加上內容與組織能力。所以,對於我自己,我認清了一個事實,我永遠無法成為補教名師😂,因為我不會考前抓題,我也不會告訴你學英文有捷徑,不保證學生考高分;對於我的學生和家長,也要認清一個事實,跟著我學英文就是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練功💪,不要有一步登天的僥倖想法,但我有信心發掘孩子的特長,使其發揮自身最大的學習效果,而不是保證考高分喔!
          幾個月前給A班(學了近2年)有預告範圍和日期的考試,考試題型(沒預告)有: 我說中文孩子寫英文、我說英文孩子寫中文、英文聽寫、我說英文疑問句孩子用英文作答,有單字有句子。我想從這次考試看到的是什麼?
1. 小孩對英文的理解能力(decoding)(聽英寫中)
2. 小孩用英文以書寫方式表答中文意念的能力(coding)(聽中寫英)
3. 是否能適切將自然發音法搭配部份死記法拼寫單字(聽英寫英)
4. 書寫的句型概念(聽英問句寫出回答)
由此,可以看出來這次考試著重在"寫"而非"說",因為我平常的觀察就很清楚孩子的口語能力,所以這部份就跳過。成績怎麼打呢?我在批改時,每個孩子的上述各項能力表現已經清楚在我心中,然後轉化為文字敘述,個別line給家長,所以家長得知的"成績"是一堆文字,而非一個分數,原因是不希望家長覺得100是很棒,90是普通,80是需努力...或是家長間互問然後做比較,我希望家長和我一樣知道孩子會了什麼、哪裡需加強、該如何加強; 至於孩子們來上課時拿到的考卷有分數,給家長的文字說明也口頭告訴孩子內容,因為他們都很認真的想知道自己的狀況👍。至於分數的批改,我並沒算每一題多少然後加總和為100分,而是無論任何題型,一個字扣2分,標點符號扣一分,原因是就算全錯也會有三十幾分,除了有點安慰人心的作用之外,也是他們應該得的基本分,比如說,what寫成wat,就強過空白,而我知道這群孩子不會空白,錯誤的答案對我們是有意義的,因為我會就他們怎麼錯去分析原因,再和孩子核對我的推測。還有,給孩子"分數"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成果會比較有概念,畢竟看分數看習慣了嘛!另外,我也希望,如果他們願意分享分數的話,他們會了解週圍同學是比自己好或差,而形成鼓舞或壓力,只要不是太過,都是良性的動力來源,這方面我就很注意他們看到成績時的反應,對於得意忘形或氣餒消沉的言語,我都會給予修正。
          這樣對於"考試"意義的理解,不僅對家長重要,對孩子也同等重要,考試成績不是拿來貼標籤用的,不是拿來做獎懲的依歸,而是一面鏡子,讓學習者看清自己的樣貌,才知道如何整理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好。也許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大家對於"考試"的感覺都很惶恐,因為"考試"代表了太多生存與否的問題,現在的孩子學習的路又廣又長,如果我們和孩子都能以正向意義去看待"考試",那麼"考試"對於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而不是壓力。所以,我們時常要告訴自己和孩子,認識自己哪裡好、哪裡不好,是件美好的事!唯有勇於面對自己,才有機會修正自己的缺失而進步。
          所以說嘛~我當不了名師,才幾個學生的考試就忙死我了😅😅😅,哪有辦法像人家桃李滿天下呢?不過,我很清楚自己的原則與理想,所以做自己開心就好,也感謝你們給我實踐理想的機會❤️❤️❤️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親子共讀

        最近有朋友問到有沒有適合親子共讀的英文繪本書單,因為朋友小孩對英文很排斥,所以除了在幼兒園有點接觸外,上了小學只有學校一週兩節的英語課。媽媽本身對英文還蠻喜歡的,所以想挑一些合適的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對英語慢慢產生興趣。
          以當老師的立場,我腦子立馬蹦出一堆繪本畫面,但是總覺得還是不太適合朋友的需求。有些小故事書著重自然發音的練習, 因此侷限撰寫故事時的用字選擇,以至於故事性較弱,如果沒有技巧帶領,很難讓孩子覺得有趣,也達不到作者編寫這類故事的用意(培養孩子獨立認讀的能力) ;然而,有些著重故事情節的繪本,用字較難,因為天馬行空之屬於童話世界裡的的字彙,有些是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或有些屬於孩童式口語的用詞,媽媽本身如果對於該語言及文化了解不深,可能也讀得沒有感覺或減損了幾分樂趣。所以要列出適合親子共讀的英文故事清單,還真有點困難,因此,我想以媽媽的立場,來說說我選擇共讀繪本的原則。
          相信很多台北市的家長在孩子小小的時後,就有聽過"閱讀起步走(Bookstart)",也許您也抱著寶寶去參加市圖舉辦的推廣活動、聽了幾場市圖辦的周末說故事、領到一袋適合和寶寶共讀的書,布袋有猴子圖案,還寫著"Bookstart",這Bookstart是由一個英國的公益團體Booktrust所發起的活動,推動培養嬰幼兒盡早開始閱讀繪本書籍的習慣。無論中文或英文,學習的路徑是一樣的,從完全沒有語言的嬰兒開始,看圖聽故事,指認圖片或生活中的物品,漸漸能發出聲音,能說出所指的物品,能學大人的某些簡單用語,有時用在對的地方,有時用在錯的地方,就這樣慢慢的,從字到詞到句,從一知半解亂用一通,到越來越精確地使用語彙...
          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我要和孩子共讀什麼?我該對她/他有怎樣的期待才是合理的目標?只要以中文牙牙學語的歷程開始想,就不難懂了。每個孩子特質不同,她/他喜歡什麼樣的中文故事書,或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那麼對於英文繪本的胃口也就差不多如此,有些孩子對圖片、色彩敏感度高,有些對文字內容較感興趣,有些只喜歡聽不喜歡看,再者還要考慮帶讀者擅長如何詮釋繪本故事,因此,在為孩子挑選書籍共讀時,這些因素都需考慮在內,所以別人建議的書單不見得適合我,我們得和孩子一起共創適合的共讀書單。為了避免買到不適合的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圖書館或書局閱讀,看到滿意再帶回家;因為教學關係,我喜歡去敦煌書局找上課使用的教材,除了因為那裏的英文書類別多,擺設分類清楚,店員也有點專業素養,能回答問題,較能符合我教學上的需求,但是其他也有很舒適的書局,有不錯的英文童書繪本,例如誠品也是個適合和孩子共讀的地方。另一個選項就是網路資源,只要用google搜尋,打出下列關鍵字:free online stories for kids,就會有許多連結可用,例如上面提到英國的公益團體Booktrust網站就有影音繪本和遊戲,甚至還有用手語"讀"繪本的影片,照顧聽障小孩的閱讀權,可見他們推動孩童閱讀不遺餘力;文章最後我會列出一些連結,給大家參考。再一個選項是手機app,也是有許多故事、歌謠、遊戲等,隨時隨地可用、好玩、好看、免費,但是傷眼,大家就斟酌看看,我不介紹。有些孩子對於單一方式閱讀會膩,則可適時適量使用多媒體媒材,我自己偏愛紙本閱讀,可添加個人的閱讀創意,但3C產品的確是可以讓陪讀者偷懶一下,讓小孩有"吃零食"的快樂感。
          如果要聊聊我如何帶柔柔共讀,就汗顏了!其實我們應該是書讀很少、玩樂很多的母女。插入笑話一則...最近柔柔發現學生證不見,找了幾天找不到,告訴老師,老師問她上次去圖書館有帶學生證嗎?沒有,很久沒用學生證借書了;後來週五功課做完時間有點晚,通常我們會去騎士堡玩,那天我說改去離家近的湯姆熊好了,說完我才...是不是放在湯姆熊代幣的小錢包裡?果然!因為用學生證買代幣有優惠....真不好意思,我家學生證是拿來湯姆熊買代幣,不是借書用的。好,言歸正傳,從柔柔很小時,我們參加閱讀起步走的活動,我也期望能抱著她坐在我腿上,享受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無論是中文或英文,但實際上進行並不容易,她似乎對故事不感興趣,無法專心好好聽,或看圖片,因此我也沒了買書共讀的動力。然而,閱讀是如此重要,難道我要這麼順性由她去嗎?但是,免強她也不是我做得來的事,基於我相信"語言黃金期需有適當的刺激",與"擴大音素(phoneme)資料庫"的想法(參考幾歲開始學英文好?),我雖然放棄"拿著書一起讀"這件事,取而代之的,我以口說的方式進行屬於我們風格的共讀。因為工作關係,我記憶中的英語韻文和歌謠比中文的多很多,搭配好玩的肢體互動,親子盡歡,這應該就是我們最早期的共讀模式;學步期走樓梯是練數字的好時機,一步步慢慢走慢慢算,國、台、英、西、日語都來,1~10就好,也很有趣;因為我從事英語教學很久,家裡閃卡、繪本很多,不愛看書就看卡是個很好的選擇,因為閃卡一張一個圖一個字,沒有連續性,沒有一個故事要看完的壓力;至於繪本,能讓媽媽我亮出來的機會真的不多,睡前偶爾中英夾雜口說一下,偶爾自編簡易版故事,中文也好英文也好,首先只是期待她習慣聽故事(因為這需要一點耐心和專注),其次就是對各種聲音元素不排斥(就是上述擴大音素資料庫的想法),完全沒有期待要給她英語環境,或從小學英語會比較好之類的想法,沒有喔....真的沒有,所以,真的開始學英文應該算小一開始,她和家裡的Reading A班一起學習;既然媽媽我的教學重點是閱讀,每週就會有繪本閱讀的功課,我在媽媽與老師的角色切換明確,當媽的時間裡,我只負責適度提醒該唸功課了,不主動糾正錯誤或複習,但偶爾的床邊故事時間,我會拿書來唸了,就這樣到了二年級下學期過了一半,突然柔柔有了變化,學校獎勵閱讀的集點活動對她有點意義了(因此才發現學生證不見的事),然後,晚上也會為了來不及早點上床聽我唸故事而感到遺憾。
          我們必須有這樣的理解:培養孩子的過程就和園丁栽種植物一樣。我們需要了解手裡的種子(孩子)的特質及其所需的生長條件,才能給予適當的土壤、養分、水分、陽光....等條件,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種子發芽的這段時間也各有不同,有的快有的慢,久等沒冒芽的也不能就是空等,園丁該做的努力一點都不能少,而且還不能挖開來看看發芽沒,"揠苗助長"都聽過吧?這是對父母、老師的嚴峻考驗:努力做-->看不到成果-->不要懷疑,繼續努力。這過程很難熬,我也三不五時會懷疑,我做對了嗎?是要再加一點或減一點呢?總之,一步一步耕耘,重點是要清楚自己孩子的質,適合的方式,過程總是要有些摸索,有些修正,不要太自以為是的認為"我了解自己的孩子"而聽不進別人的諫言,也不要太喪志的想"我沒辦法",而把教養權完全丟出去,給所謂"專業"補習班,然後無效就認為"我孩子不是這塊料",算了。無論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不僅重要,也是我們身為父母老師的重責大任,你不做也不會有人幫你做,所以,加油!大家一起努力!
除了下列連結,還有好多網路資源喔...
*英國閱讀起步走的網站Bookstart Bear Club
*適合3~10歲的故事Freechildrenstories.com
*有故事、遊戲、學習單等Cookie
*有閱讀和數學的練習education.com
*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
[後記] 有朋友看了我這篇文章提出疑問,孩子從小愛聽故事、閱讀,但英文能力似乎也是來我這裡上課後才展現出來,所以親子共讀英文繪本似乎並沒提早讓孩子英文能力提升。這讓我想到一位在馬來西亞的朋友孩子,唸華校,超愛閱讀,但寫心得報告卻很有困難。兩個孩子都愛閱讀,一個是在中文環境學英文,一個是在多語言環境學中文;在此舉這兩例,希望破除大家對"閱讀"有過多的美好遐想,培養閱讀能力很重要(有空我再來聊這方面的議題),愛閱讀有可能帶給孩子許多好處,但不是這些好處都必然一一出現在每個愛閱讀的孩子身上,也並非會在你預期的時間出現,再者,閱讀並非學習語言的萬靈丹,整體語言能力的提升還需輔以其他技能的練習,還有,所謂語言能力是否有提升,也視你以什麼標準在衡量孩子的表現。以此兩例來看,他們都已經做到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了,缺乏的是對於閱讀媒材更多的思考與反芻,來奠定更紮實的"輸出"能力。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日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紅鼻子馴鹿魯道夫)的故事、歌曲和背後的感人故事.....

          關於這隻赫赫有名的馴鹿Rudolph(魯道夫),誕生在1939年的一本兒童繪本裡,創作這個霸凌(bullying)故事的作者是Robert L. May,到了1949年,作者的brother-in-law(不知是姐夫或妹婿,X-in-law的意思就是因結婚關係而存在如X的關係,如:mother-in-law, father-in-law...)Johnny Marks把這故事寫成了一首歌,由牛仔歌手Gene Autry演唱,勇奪該年聖誕節Billboard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接下來許多年穩站第二名,僅次於White Christmas(白色聖誕)。

在此附上原唱者的影音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w-XSn--9nI

🔔歌詞如下
You know Dasher and Dancer and Prancer and Vixen, 
Comet and Cupid and Donner and Blitzen(1) 
But do you recall 
The most famous reindeer of all?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Had a very shiny nose 
And if you ever saw him 
You would even say it glows 

All of the other reindeer 
Used to(2) laugh and call him names(3)
They never let poor Rudolph 
Join in any reindeer games. 

Then one foggy Christmas Eve 
Santa came to say, 
“Rudolph, with your nose so bright, 
Won't you guide my sleigh tonight?” 

Then how the reindeer loved him 
As they shouted out with glee(4)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You'll go down in history(5)!” 

註1: 幫聖誕老公公拉雪橇的馴鹿本來是這八隻:Dasher, Dancer, Prancer, Vixen, Comet, Cupid, Donner, Blitzen。出現在1823年的一首詩A Visit From St. Nicholas (St. Nicholas就是聖誕老公公)比Rudolph早出道百多年喔!但Rudoph卻成為最有名的馴鹿。
註2: used to + 動詞原型 = "過去一向..."的意思。另一個看起來很類似的 "be/get used to + 動詞ing",表示"以前沒有但後來漸漸變得熟悉且習慣..."
註3:call 某人(受詞) names = 辱罵某人
註4:glee 快樂(名詞) = happiness, pleasure, excitement
註5:go down in history = 永載史冊、名留青史

          從歌詞可看出故事大綱,所以了解我一開始說這是個霸凌(bullying)故事的原因了吧!順帶說明"霸凌"的英文,bully是動詞原型,欺壓弱小的意思,現在流行用語"霸凌"大概就是取其英文發音而來的;動詞原型+ing形成動名詞,可當形容詞用,所以"霸凌故事"是"霸凌的故事"的意思,要說a bullying story,並不是去霸凌某個故事,所以不能用動詞原型喔!
          接下來,轉貼英文版故事如下,因為是寫給兒童的繪本故事,所以用字和文法並不難,適合和有學到過去簡單式的孩子一起閱讀。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reindeer named Rudolph, the only reindeer in the world that had a big red nose. Naturally people called him "Rudolph, the Red-Nosed Reindeer." Rudolph was unhappy about his red nose. All the other reindeer laughed at him and nobody wanted to play with him. Rudolph was very sad. "Why do I have such a shiny nose?" he cried. 
🎅Christmas Eve came and Santa Claus got his team of reindeer - Dasher, Dancer, Prancer, and Vixen, and the others - ready for their yearly trip to the world. Rudolph wanted to go also but the others laughed at him. “You can’t go. Your nose is too shiny. We don’t want you to come.” Rudolph was very, very sad and went away. 
🎅But, that night it was very foggy. Santa knew that the fog was so thick that he wouldn't be able to find a single chimney. Santa didn’t know what to do. How could he go down to Earth? How should he find the children’s homes? They were waiting for their presents! 
🎅Suddenly Rudolph appeared, his red nose glowing brighter than ever. Santa saw at once that here was the answer to his problem. He led Rudolph to the front of the sleigh, fastened the harness and climbed in the sleigh. They were off! Rudolph guided Santa and the other reindeer safely to every chimney that night. His shiny nose showed them the way. 
🎅And, so it was that Rudolph became the most famous of all the reindeer. Santa Claus told everyone that Rudolph had saved the day, and nobody laughed about his big red nose anymore. And from that Christmas on, Rudolph has been living serenely and happy. 
附上此故事和歌詞的來源PDF檔:
https://www.esl101.com/sites/default/files/Rudolph%20Story.pdf
          
          好像任何一個好的作品都是從苦難中形成,即使這麼可愛的童書繪本也不例外.....1938年聖誕節來臨前,作者Bob (Robert的暱稱) May的日子並不好過,那年他34歲,任職於芝加哥的百貨公司Montgomery Ward,從事文案一職;妻子因癌症臥床不起,抗癌兩年,生命幾近尾聲,Bob瀕臨破產邊緣,還要擔負起照顧四歲女兒Barbara的瑣事。有一天晚上,他女兒問他"Why isn't my mommy like everybody else's mommy?"(我媽咪為何不像其他人的媽咪一樣?)當他內心充滿掙扎地回答女兒的問題時,想起自己痛苦的童年...Bob童年體弱多病,常被同伴們欺負取笑...於是,他想給女兒希望,讓她知道being different was nothing to be ashamed of(和其他人不同並不可恥),再者,希望女兒知道,爸爸愛她,會永遠照顧她;於是Bob開始編了這個紅鼻子馴鹿的故事,Barbara一聽就愛上了這故事,要爸爸每天睡前都要說這個故事,如此一來,故事情節越說越縝密;因為Bob買不起聖誕禮物,他決定把故事做成手工繪本送女兒。12月初Bob的太太過世,雖然心痛,他還是繼續完成這繪本;在聖誕節前幾天他參加公司的party,同事鼓勵他分享這本書,沒想到當他唸完故事後,全體起立鼓掌致意(a standing ovation),大家都想要擁有一本;公司決定跟Bob買版權,解決他的負債,並且當作聖誕禮物送給來Montgomery Ward百貨公司購物的顧客孩子。接下來六年的聖誕節共送出六百萬本,全美所有大出版商都希望得到這本書的版權,非常出乎意料之外的,百貨公司把版權還給了Bob,四年後Rudolph就讓Bob成為了百萬富翁。後來他再婚,他的brother-in-law把這故事寫成暢銷歌曲....總之,對Bob而言,名利雙收,又有家庭,是個美好結局😊😊😊😀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看感恩節故事學英文(練聽力)

          上週推薦聖誕節經典讀物,A Christmas Carol (小氣財神),提到了聖誕節的意義 ~ 感恩和分享,不知大家心中是否有此疑問 ~ 那...感恩節呢?不也是感恩、和家人團聚、分享火雞大餐?感覺好雷同,日子也很接近,感恩節在11月底,距離聖誕節才一個月......的確很相似,但節日的起源不同。
          聖誕節(Christmas)是耶穌(Jesus)誕生的日子,慶祝耶穌誕生,讚頌聖母(Mary)光輝,起源是宗教活動,後來普及為幾乎全世界各地都有的民俗活動,但還是免不了藉此發揚基督精神。至於感恩節,是屬於北美的節慶,加拿大的感恩節是十月第二個星期一,美國的感恩節是十一月第四個星期四。本質上來說,感恩節是像豐年祭一樣,世界各地各民族也有類似的節慶,慶祝豐收(harvest),只是沒有像聖誕節有全球統一的名稱和固定的日子,而是地區型的節慶,因為加拿大緯度較高,入冬較早,於是秋收日期較早,因此美加兩國的感恩節,名稱相同日期不同。然而美加兩國的感恩節,除了慶祝豐收,各自有另外的故事增加其"感恩"情節。這裡我只介紹美國的感恩節:
          不堪英國國教迫害的一群清教徒(Pilgrim)搭上[五月花號](Mayflower),於1620年到達美洲新大陸,他們原來有102人,到了1620與1621年交接的冬天,由於糧食不足與水土不服,不斷有人死去,到了春天來臨,只有50人活下來。後來有好心的印地安人教他們如何打獵、釣魚、種菜等等,第二年收成果然豐富,於是就在慶祝收成的日子宴請他們的印地安好朋友,一起感謝上天的賜與。
          這裡附上一個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user/LittleFoxKids
有故事影片也有文字,可以先看文字,再看影片訓練聽力。下面列出一些單字或片語介紹:

one of the original Pilgrims 首批清教徒之一員
famine 飢荒
to celebrate the first Thanksgiving in the New World 在新世界第一次慶祝感恩節
a document 文件
Mayflower Compact 五月花公約 (這群102名英國清教徒中的41位成年男子於1620年11月11日在五月花號船上簽署的協定,簽署人立誓創立一個自治團體,這個團體是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將依法而治。參考公約連結  https://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AmReader/p3.htm)
settle 安頓 (名詞settlement)
relieved 安心
thank the Lord 感謝主
exploration 探勘
We named it Plymouth 我們把這地方取名為普利毛茲
a common house 公共房子

to store(儲藏) our tools, furnishings(家具), and supplies(供給物)
the hardest hit 受打擊最大 
had crossed(飄洋過海) on the Mayflower(搭乘五月花號)
orphan(孤兒) 
I had to help do the cooking and the laundry 我必須幫忙烹飪和洗衣
Native American 美國原住民,即印地安人
naked 裸體
a cloth(一塊布) around his waist(腰) and moccasins(鹿皮鞋) on his feet
flawless 無瑕的(flaw瑕疵,字尾加-less表示"沒有")

the Patuxet tribe(部落)
to hunt 打獵
to fish 捕魚
to plant 種植
to cultivate(栽種) corn, squash(瓜類), and beans(豆類)
neighboring tribes 鄰近的部落
a peace treaty 和平協定
herring 鯡魚
crops 農作物
bountiful(豐富的) harvest(收成)
advisors 參事、顧問
feast(盛宴) lasted(持續) for three days
turkey 火雞(T大寫是土耳其)
clams 貝類
lobster 龍蝦
berries 莓類
nuts 堅果類
syrup(糖漿) from a maple(楓) tree

最後,介紹一首簡單的應景歌曲Little Pilgrim,歌詞簡單,小星星慢板的曲,很適合小孩學習:
*Little Pilgrim clothed in gray
On that first Thanksgiving Day
Natives also clothed in brown
Come to visit Plymouth Town
Side by side they ate and prayed
On that first Thanksgiving Day
*Let's be thankful for this day
For our friends and our play
Let's be thankful. Let's be glad
For our food and the things we have
Let's give thanks for you and me
And our home and famil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annwwn2U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聖誕節的經典讀物 ~ A Christmas Carol

          最近天氣轉涼,濕濕冷冷的,小7 咖啡紙杯也換上新裝迎接聖誕節,這樣的天氣和氣氛讓我想起一本我教過超喜歡的聖誕節經典小說,英國作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所寫的A Christmas Carol,書名中文意思是<聖誕歌曲>,但中譯本書名是<<小氣財神>>,1843年初版,電影中文名稱<<聖誕夜怪談>>。這部超暢銷的世界名著被搬上大銀幕數次,有真人演的、有動畫版、也有迪士尼的動畫版,大家有興趣可在youtube搜尋到。
          我之前教授這部經典故事的對象從小學高年級生到大學生都有,讀本的版本選擇也很多,看學生英文能力而定,有很簡單的簡易版,但最簡單的版本也大概要有具備國中英文的程度才比較容易閱讀;現在網路上資料很多,也有許多免費版本可以下載,非常方便。
          Julie想介紹這本書還有另一個原因是想介紹聖誕節的原來意義。在台灣聖誕節的意義比較濃厚是年輕人狂歡的一個節日,或是購物的好時機,但是對於基督教或天主教國家,也是聖誕節由來的國家,過這個節的意義和氣氛就有多了一些不同層次。當我在西班牙時,聖誕夜沒有參加異鄉遊子的狂歡趴,而是被待我如女兒的房東娘留在家吃耶誕餐,比較像中國人過年的感覺,聖誕樹的裝飾也不如耶穌誕生在馬槽的場景佈置重要,總之,除了歡樂,祥和安寧與感恩的氣氛較濃厚。
          我先用中文介紹此故事,再以中/英文介紹故事中的某些句子,大家除了藉此學英文,也從中省思作者想傳達的寓意:

          Ebenezer Scrooge(史庫吉)是個視錢如命又冷酷無情的人,他不和親戚朋友來往。耶誕節前一天,一如往常,拒絕姪子邀約,拒絕捐款,他孤獨一人回家。突然間,他以前的事業夥伴,已經過世七年的Jacob Marley(馬里)的鬼魂出現,身上被沉重的鐵鍊綑綁了許多財寶盒,每一步都走得很吃力,他說他看到Scrooge(史庫吉)如果不改變,身上會綁了比他更多更沉重的鎖鏈,他是來警告Scrooge,並告訴他接下來會有三個精靈陸續出現來告誡他。然後Marley(馬里)消失,Scrooge睡著。
          半夜Scrooge醒來,看到第一位精靈Ghost of Christmas Past(過去的聖誕節),身形矮小,看起來像老人又像小孩的形象,代表"回憶",精靈帶他回到過去,看著自己從幼年到長大成人,他的童年悲傷孤單;成年後曾贏得一位女子的芳心,卻因對於追求金錢的熱愛勝過感情,因此錯失姻緣;後來看到自己孤單坐在辦公室,合夥人Marley(馬里)已經性命垂危,Scrooge看不下去了,精靈帶他回來,他痛哭睡著。
          當Scrooge再度醒來,發現房裡充滿聖誕節裝飾,第二位精靈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現在的聖誕節),一個穿著長袍的巨大身形,代表"慶祝和慈善",精靈帶他看姪子Fred和員工Bob各自和家人歡度聖誕節,雖然他們的家貧窮卻充滿歡樂。這時精靈腳邊出現兩個可憐的窮苦小孩,代表世界上所有無助的窮困兒童。
          第三位精靈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未來的聖誕節),莊嚴寧靜的樣貌代表"死亡",同時也顯示未來還沒定案,而是掌握在人的心念。精靈帶他看到自己的死亡,沒有一個親人或朋友在身邊,所有人都因為他的死亡而開心,甚至竊取他的財物變賣,包括他的床簾和床單等。唯一傷心的人是他的職員Bob一家人,但也不是為了他,而是他們重病的小兒子Tiny Tim過世了。
          三位精靈的來訪結束後,Scrooge醒來,正是聖誕節一早,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未來......


  • "Bah! Humbug!" --- "呸!胡說八道!"

當Scrooge的姪子祝他聖誕快樂、當他回家看到Marley的鬼魂時,他的反應是如此。Scrooge認為聖誕節的意義只是年長一歲,並不會讓你變更有錢。

  • "If they would rather die, . . . they had better do it, and decrease the surplus population."

聖誕節前夕,有人來辦公室向Scrooge募款救助窮人,他說那些人應該去監獄(prison)或勞動濟貧所(workhouse)。在當時的英國,workhouse是讓貧民付出勞力換取吃住的地方,但所內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勞動量非常繁重,這項"福利"措施讓受救濟者生不如死。當募款者向Scrooge說明此狀況,他的回答就是這句:"如果他們寧可死(If they would rather die...)他們最好就吧(they had better do it),如此還可減少(decrease)過剩(surplus)的人口。

  • "You may -- the memory of what is past half makes me hope you will -- have pain in this. A very, very brief time, and you will dismiss the recollection of it, gladly, as an unprofitable dream, from which it happened well that you awoke. May you be happy in the life you have chosen." [如果不想看那麼長的原文,請看下面簡易版的句子] 這場景是"過去的聖誕節"精靈帶Scrooge回顧他從小到成年期的幾個聖誕節之一. . . . .
  • "It is sad to see," she said, softly. “that another love has displaced(替換) me – the love of gold. Your heart was full of love once(曾經), but now …? I think it is better for us to part(分開). May you be happy in the life you have chosen."

年輕時的Scrooge漸漸變得愛財勝過愛人時,他的女友和他分手時說的話,最後一句"祝你在你所選擇的人生中過得快樂" "May you"+原型動詞的用法,學起來,祝福他人很好用。

  • "....he hoped the people saw him in the church, because he was a cripple(瘸子), and it might be pleasant to them to remember upon Christmas Day who made lame(跛的) beggars walk and blind men see(誰使瘸子能行走,瞎眼能看見)." 這場景是"現在的聖誕節"精靈帶Scrooge看他的職員Bob,他一向瞧不起的窮人家,如何過聖誕節. . . . .

Scrooge的職員Bob Cratchit的小兒子Tiny Tim天生跛腳,這句話是Bob轉述兒子的話給老婆聽。Tiny Tim雖然肢體殘缺,生長在這貧窮家庭,無法接受醫療,卻如此堅強與開朗,願大家上教堂時看到他,以彰顯上帝的恩典 ~ 讓瘸子能行走,讓眼盲者能看見。

  • "If there is any person in the town who feels emotion caused by this man's death. . . . show that person to me, Spirit, I beseech(懇求) you!" 這場景是"未來的聖誕節"精靈帶Scrooge看他死後所發生的事情. . . . .

Scrooge看到大家對於他的死亡的反應是快樂、鬆口氣、竊取他的財物. . . 等等,他懇求精靈顯示給他看,有沒有任何人因為他的死而有感覺到一些悲傷情緒

          關於最後一位精靈的情節安排對Scrooge非常震撼,因為一開始是看到一位孤獨死者,鎮上的人對聽聞這訊息的反應,Scrooge感覺得出來那死者是他自己,但沒看到臉或名字,直到最後精靈帶他去墓地看到墓碑上的名字。這三位精靈一連串的震撼教育,讓Scrooge在醒來的聖誕節當天一早,徹頭徹尾改變了!
          和不同年齡的孩子分享這則故事,有不同的話題和深度可以討論,至少,我們可以想想,聖誕節的意義:是要提醒我們感恩且分享我們所擁有的。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之應用於協助孩子學習

          在唸教育研究所時,對於孩童認知發展接觸了一些不同的學術理論,對應自己的實地演練,個人對於"鷹架理論"運用在教育,無論是對學生或柔柔,都相當實用且有效果。
          "鷹架"在建築工地中,是不可或缺但不會永久存在的一個設備。而"鷹架理論"在教育領域中,是指稱師生互動歷程中,老師宜扮演支持者的角色,猶如蓋房子時鷹架的作用一樣。此理論源起於蘇聯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S. Vygotsky, 1896~1934)對認知發展提出異於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認知發展論。在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中,最受重視的是"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圖中,綠色圓圈代表孩童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獨自表現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紅色區域代表孩童沒有協助下,無法獨自達到的表現,而夾在這兩區塊的中間的黃色區域就是"近側發展區ZPD",這區域意指在成人(教師)或同儕互動等社會支持下所能達到的能力水準。也就是說,初期兒童需要在成人和同儕的支持下學習,當兒童能力漸增時,社會支持就需漸減,而將學習的責任逐漸轉移到兒童身上,如同房子蓋好後,就漸漸拆除鷹架一樣的道理。
          以這樣的概念來思考,綠色圓圈代表孩子實際發展的狀態,紅色區域黃色區域是潛在可能發展狀態。那麼,各式各樣的考試分數只是呈現出孩子的已發展水準,並不代表他們的真實智能,也並不能認定孩子的潛能多少,教育的重點應該是著重在建構有效的"鷹架",以協助孩子發展出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這樣的能力成熟時,孩子才有可能獨自往更深更遠的領域去探索。
          那麼,"教育"是誰的責任?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怪老師、怪學校、怪制度、怪政府....是的,他們都錯了!但是,孩子是誰的?如果身為家長的我們就帶著扭曲的思維在"協助"孩子,那麼孩子還能期望給予正確與良好的教育呢?
          維高斯基曾提出一個問題:"假如兩個孩子在同一個考試上表現出一樣的成績,他們的發展水平是一樣嗎?" 他自己給的結論是"不一樣"。他認為,我們不能只著眼在"孩子會了什麼",而是要看孩子在一個社會互動結構中有能力做到什麼程度,因為孩子在能獨自完成某件任務之前,其實在群體共同合作下是可以達成該任務的。所以在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下,老師不能給每個學生一樣難度的教材,而要視各別能力的不同給予難易適中的教材與不同的協助。因此,學校的考試無法測出孩子的真實能力。
          以前我的身分是老師,聽到的就是家長和老師間的對話,有時真的很感慨,孩子是你的不是我的,怎麼我比你還在乎孩子的未來發展。現在身分多了一個~家長,於是有機會聽到教室外家長們的討論,多了一個 感慨:家長,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可以成為孩子的最佳"鷹架",孩子自發性的發展會很有限。
          在期中考前寫這篇,是有感許多家長非常把成績當一回事,而比孩子還投入於學習與複習中,忘了自己是個"鷹架",而非建築物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