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只能在台灣用的台式英語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關於可以放心使用的中式英文(中式英文可以這樣用喔),今天想整理一些只在台灣使用的台式英語,跟大家分享交流,因為上週有位學生跟我爭辯一個錯誤用語,他說:"大家都這樣說啊!老師,妳這樣講沒人聽得懂啦!"  聽得我真是啼笑皆非,想想他說的也沒錯,在他的世界裡(台灣),大家是用這個英文字,而不是我用的英文.....有鑑於此,就以我個人的淺見,整理一些台灣人常用但外國人不太懂的英文,當您出門在外對沒有台灣經驗的老外說英語時,記得轉換一下人家聽得懂的語詞。
          "走在路上會遇到很多人發DM",這句話台灣人都聽得懂DM是傳單、廣告單,看起來也是英文,可是英美人士是說 "flyers",DM這用語到底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可是我確定除非在台灣待過的老外,其他說英語的老外是不懂DM的意思是什麼。
          "我要去 ko bi 這份文件","ko bi" 就是影印或拷貝,大家想說英文是copy,夾雜在中文中就有點變音成"ko bi",詞性也變成動詞了,這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在用英文表達這個句子時,就會把copy當動詞用,然而這個句子以英語表達時,copy是當名詞,所以正確說法是 I'm going to make a copy of this document. 然而copy是可以當動詞用,意思是抄寫、模仿、複製,例如:I copied your phone number into my address book.  He copies everything his brother does.  She copied the designs from those on the exhibition. 
          "我把照片存在USB,明天給你" 台灣人知道USB是隨身碟,可是老外知道的USB是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縮寫,就是指隨身碟的金屬接頭部分,只要符合這個接頭規格的"接頭"就是USB,所以,USB是一種接頭規格,不是隨身碟,隨身碟的名稱下列幾個都可以:flash drive, pen drive, thumb drive, USB flash drive...看出來了嗎?重點是都有提到drive(驅動器)。
          最近常聽到小朋友說"ipad"或也有聽到大人說"pad",他們的意思是平板電腦,並不是蘋果的平板,好吧!可能蘋果在台太受歡迎,所以漸漸就把 ipad 變成對平板的統稱,在台灣可以通,可是平板電腦的英文是 "tablet",不可不知喔!英國劍橋大學英語能力檢測兒童初級(starters)的字彙有這個字喔!意思就是 --- "tablet" 指"平板電腦"是不可不知的基本單字。
          再來,常聽人說"這東西CP值超高的",又來個問老外也不懂的英文"CP值"是什麼?中文的意思是付出的金額(cost)和商品的表現(performance)相比值,划不划算的意思;雖然英文應該是cost-performance ratio,可是老外不是這樣說話的,"這東西很划算(CP值高)" 可以說 "It's a bargain!" 或 "It's good value!" 反之,要表示 "這東西不划算(CP值低)" 可以這樣說 "It's a rip-off!" 或 "It's overpriced!" rip是撕掉的意思,所以rip-off也和中文說"被扒了一層皮"的感覺一樣。
          其他小問題...如大家喜歡說很high,用英文時千萬別這麼說,那個high在英文裡是指嗑藥後的那種感覺,如果不是因為嗑藥,是因在某個場合或情境覺得很興奮就說excited或hyper,別讓人誤會您在吸毒喔!還有,說"她很fashion" 英文要用形容詞 "She's fashionable." 或 "She's stylish." 相反的,"她很low" 英文可以這樣說 "She has no class." 或 "She has no taste." 沒格調、沒品味的意思。"粉絲" 英文 "fans" 是複數,可能中文沒有單複數問題,所以大家都說 "我是阿湯哥的粉絲" No no no...請這樣說 "I'm a big fan of Tom Cruise." = "我是阿湯哥的粉" 就好。至於 "你太over囉!" 要這樣說 "You are so over the top! / You go too over the top! / You go too far!" 或 "You're ridiculous!" 都可以表達太超過、太離譜的意思。
          好了!今天到此就好,還有些其他的有空再聊!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自然發音(phonics) vs. KK 音標

         很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學自然發音(phonics)好,還是KK音標好?答案是:各有好處,也各有缺點。如果兩種都會,互補其不足,各取其好處,那是最好。至於學習順序,我會建議自然發音先,KK音標後(高年級或國中),有興趣了解詳細原因的人,請繼續看下去。
          大家為何會有這疑問?因為在台灣早期學英文是從KK音標開始,現在的孩子是學自然發音為起步,把拔馬麻們可能不太了解自然發音是什麼,而且以往的經驗是要看著KK音標才知道這個字怎麼唸,所以會有點疑惑.....孩子們沒學音標行嗎?先讓我們認識一下"音標"是什麼,就是像ㄅㄆㄇ一樣,是注音符號,而且英文的音標系統也不是只有KK音標(主要只有台灣人在用),還有很普遍的DJ音標,而這兩套音標系統都是取自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國際音標)的音標符號發展而成;DJ音標是英國語音學家Daniel Jones採用IPA的音標符號編的英國英語發音辭典(English Pronouncing Dictionary最後一版1963年),KK音標是兩位美國學者John Kenyon和Thomas Knott採用IPA的音標符號編的美式英語發音辭典(A Pronouncing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1944年出版沒更新過),無論是KK或DJ都是給非英語系國家想學英文的人使用,而英語系國家的人不需學"注音符號"(也就是音標),因為英語的字母本身和它所發出的聲音關聯性就很高,以這樣的概念來學習,省略多記一個符號,直接看字母組合就能讀出這個字,這就是自然發音(phonics);然而,如果英語系國家的人要學外語如法文、中文,他們就會學IPA的符號來幫助他們注音。所以由此可知,沒有哪一種音標符號比另一種音標符號好,也沒所謂一定要學一套音標符號,只要有方法正確唸出來就好,什麼符號都可以。
          現在台灣學英語的年紀普遍提早到小一,這時學中文也要學注音,如果學英文也要學音標,對孩子來說負擔太大,而且以英文字型與聲音的關聯性高的特性來看,實在也沒必要在這時候加個音標來學習。英語系國家的孩子大約在5歲~小一的年紀接觸許多自然發音的書或玩具,慢慢建立起概念,看到a唸[æ] b唸[b] c唸[k]...因為這個時候接觸到的單字比較簡單,所以運用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加上高頻率字彙(sight-words/high-frequency-words),就能應付這個年齡層所接觸到的單字量。然而,只要有規則一定也有例外,所以有一些字是無法使用自然發音規則來正確唸出的,這時我會要小孩用任何方式做筆記,國語的注音符號也好,自己創的符號也好,我也會在這個時候介紹KK音標符號以供使用,總之,只要能正確標示出那個聲音,什麼符號都是可以使用的。
          到了高年級或國中時,孩子的成熟度已夠應付抽象的拼音符號,而且遇到例外單字也比較多時,KK音標的學習是個適當時機,但也不是個"必須",因為現在網路資源很豐富,有問題時應該已經少有人翻紙本字典查詢,上網不只可以查到音標符號,也可以查到一個字的英式發音和美式發音的真人發音檔(劍橋字典),所以網路資源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不符合發音規則的字該如何發音,而學會音標符號的好處是方便做筆記,只要查過一次做好筆記,就不須每次忘記每次上網找真人發音,尤其是一些無法判斷的的音,例如th,在某些字裡發有聲的[ð] (如this, there),有些發無聲的[θ](如think, thirsty),而我們也找不到任何中文符號可以標示這兩個音,所以這時如果把這兩個KK音標符號記起來就很方便
          至於英語系國家的孩子為何不須學習音標符號來幫助他們解決例外發音規則的字?因為他們整天浸泡在英語環境中,無論聽、說、讀、寫都有大量機會接觸、犯錯、修正,例如write這個字,小一生很可能寫成rite,小二生可能把turn寫成tern(這些例子是真實情況,不是我編的喔),但還是會有足夠的練習機會,到高中畢業時具備基本書寫能力。雖然如此,其實他們也會遇到一些不確定如何發音或拼音的字,或是慣用的錯誤發音,有興趣者可上網搜尋就知道,我不多說了,提到這件事只是想鼓勵大家犯錯沒關係,不要太嚴格的在追求所謂的"標準"發音,沒有"世界標準",只有"區域標準",我們學習正確就好,所謂正確就是例如mop(點此連結UK英式/US美式)英式美式唸法差別在o的發音,m和p的唸法要正確,這樣就能傳達正確訊息。

註一、有興趣看看KK、DJ、IPA音標符號對照表的請點↓連結
           KK音標-維基百科

註二、Phonics自然發音規則相對應的KK音標整理如下



字母
KK 音標
a
[æ]
b
[b]
c / ck / k   
[k]
d
[d]
e
[ɛ]
f / ff /ph
[f]
g
[g]
h
[h]
i
[ɪ]
j / ge / gi
[dʒ]
l / ll
[l]
m
[m]
n
[n]
o
[ɑ]  [ɔ]
p
[p]
qu
[kw]
r
[r]
s / ss / ce / ci
[s]
t
[t]
u
[ʌ]
v
[v]
w
[w]
x
[ks]
y
[j]
z zz
[z]
進階篇

a_e / ai / ay
[e]
e_e / ee / ea / 無母音+e
[i]
i_e / ie / 無母音+y / ight / ind
[ɑɪ]
o_e / oe / oa / ow
[o]
u_e / ue /ui / ew
[u] 或 [ju]
oo
[u] 或 [ʊ]
oi / oy
[ɔɪ]
ou / ow
[ɑʊ]
au / aw / all
[ɔ]
er / ir / or / ur
[ɚ] [ɝ]
非重音節的 a / e / o
[ə]
ng / nk
[ŋ]
th
[ð] 或 [θ]
sh
[ʃ]
ch
[tʃ]
_tion
ən]
_sion
ən]
_sure
ɚ]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熟練自然發音(phonics) 掌握閱讀書寫關鍵

          走入兒童英語教學領域跨越兩個10年的時間裡,我發現一個令人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全美語幼兒園和補習班越來越多,可是卻也越來越多小孩在學習到某個程度時過不了考試的關卡,更奇怪的是這些孩子的英語聽說能力沒問題,問題出在讀寫,這的確很不利於以紙筆測驗方式為主流的考試;說白話一點,這些孩子有點英語文盲傾向。要追究問題根源其實要發揮做研究論文的精神,太費工費時了,所以我僅就個人接觸所及的案例作分享,供大家參考。
          在我遇到的學生裡,有個有趣現象,如果從沒接觸過英文的小孩,而且能配合我的要求做練習,遇到需要讀寫單字時,鮮少有重大困難。而所謂"從沒接觸過英文"的定義是指沒有做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學習經驗,例如幼兒園時期的全美語、雙語或只是每週固定一些時間聽英語故事、唱遊、遊戲等的活動式學習都應除外,但是如果孩子在那時期對英文的刺激反應不佳,還可列入"從沒接觸過英文"之列;也就是說,在孩子正式學自然發音(phonics)之前,如果程度已經達聽、說有些許能力,而且家庭並無法提供英語環境(社會環境也沒有這就不需贅言了),那麼後來進入書寫與閱讀階段會有困難就不令我意外了。
          為什麼?長話短說,幼兒本來大多就都是聽、說能力強過讀、寫能力,在此階段無論學中文或英文,只要一直給予聲音與動作刺激(例如:韻文、歌謠、遊戲)都能很快上手,因此,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可以和外師對話應視為必然的學習成果,就像幼兒能用中文和大人對話一樣;到了小學階段,學校或補習班所提供的英語時間減少,家庭環境無法補足此空缺,然而此時又已經學到應該要會讀、寫的級數內容,當然問題就出現了。反觀我們學習中文的歷程,在進入小學階段,學校的國語課時數、回家作業、課外讀物、電視節目...等等,這樣應該更容易理解為何孩子中文讀、寫可以,英文讀、寫不行的原因吧!
          如果還不太了解,讓我們回想如何學習中文到能閱讀與書寫的過程:在我們進入小學開始正式學ㄅㄆㄇ之前,我們已經具備基本聽、說能力,小學開始無論課堂中、在家、校外生活都有機會大量識字適度書寫,因此,只要跟上12年國教不輟學,沒有學習障礙,幾乎大家都能具備基本閱讀與書寫能力。反觀在台灣生活的孩子們學習英語的過程,在學齡前開始接觸者,有點類似母語學習的初始階段,因此而具有或多或少聽、說能力,然而家庭並無英語環境(如第二段所述),無法提供足夠的識字與書寫量和頻率,就很類似在美國的非法移民家庭中的孩子,他們只在學校接觸英文,回家使用母語,很少與外界社會環境互動;亦或類似在美國勞動階層家庭的孩子,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識字不多,因此給孩子文字上的刺激不足,等等類似狀況都會導致孩子識字閱讀與書寫能力低落,中途輟學,而形成文盲現象。
          大家一窩蜂的急著要讓孩子盡早開始學英語,以為早開始、全美語、外師教學....就會自然而然學好一口標準漂亮的美語、英語,這完全是很偏頗的認知,不能說是全然錯誤,因為也是有成功案例,就像我前一段比喻美國低階層家庭的狀況也是有出類拔萃的孩子;然而,如果我們能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與資源,搭配孩子適合的學習型態,其實,何時開始學習絕對不是影響日後學習成果的關鍵原因,反而,正確與適合的方法才是致勝關鍵。
          我常說你中文有多好,英文就可以學到多好,因為這兩種語言的學習都用到你腦內的語言區,所以別說"我沒學英文的天分"這種洩氣話;然而,實際上為何會有落差,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我們接觸中、英文的量存有巨大差距,使用機會也不成比例,其次再加上個人的喜好問題,學習成果落差就出現了。現在,我們了解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是造成孩子學習成果的原因,那麼就該放棄嗎?不!正因為認清這些無法改變的原因,就該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去發揮我們本來具備的語言學習能力,而這一切致勝學習魔法就藏在自然發音(phonics)裡!
          一些學習遇到瓶頸的孩子來找我,無論已經在別的補習班補到什麼程度,我一律都從基本的自然發音(phonics)開始,再強化各種組合變化使其熟稔到無論看到什麼樣的字母組合都能迅速反應,這樣他們就有能力應付閱讀與拼寫,即使不符合發音規則的字,他們也能從這樣的拼音技巧與概念得到幫助。當孩子看到字能唸得出來,拼寫單字也有概念能夠掌握時,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那種知其所以然的踏實感,就是讓孩子 願意付出努力繼續學習的動力燃料。試想...你在閱讀一篇文章,只有少數一些字不會唸時,你就不會抗拒而願意好好看完它,並查詢那幾個不懂的字,不是嗎?
          既然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就不要寄望母語學習法用在學英文能有神效,反而應該思索的是......(任何一種)語言的習得過程為何?規則與結構性對母語與非母語學習的差別是什麼?再者,每個孩子的天賦能力不同,所適合的學習法也相異...認清事實,就不擔心早學、晚學的問題,無論你讓孩子在哪個時間點開始學英文,它絕對會有不同的學習路徑可達成功目標,條條道路通羅馬,所以不是早學會比晚學好,也不是晚學會比早學好,而是,你是否給孩子選對的路徑,而路徑對了後,自然發音法(phonics)就應該在適當時機發揮作用,成為進一步學習的支撐,就像我們學中文一樣,一步步的就能學會識字閱讀與書寫,這樣才是順應語言習得的自然步調。
          至於該如何熟練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字母卡,每天不用多,用字母卡排出5~10種 [子音+母音+子音] 的組合,不須有意思的字,只要是[子音+母音+子音] 的組合即可,練習拼讀出這些自創字的讀音,相反的,也可以一人唸自創字的音,另一人用字母卡排出;因此家中有手足就很適合互相出題練習,如果沒有手足,那就當作親子遊戲也很好,每天只要花3~5分鐘的練習,收穫絕對遠遠超出您的預期,相信我,這樣的投資是物超所值、事半功倍的。如果您的孩子是初學者,請務必每天認真練習phonics拼音法則,如果已經遇到背生字有困難了,或是認字閱讀很吃力,那更是十萬火急地需要加強練習phonics拼音規則,這才是唯一能幫孩子度過難關的橋樑,讓孩子提升程度的不二法門。






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趣味美語....多功能單字"ass"

          有點悶嗎?來看看這個不雅的單字"ass"怎麼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樂趣喔!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語氣、上下文以及和其他字的連結,ass可多達大約57個不同的意思!所以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屁股(ass)"`,想秀一下您對美式英語掌握得當,這個字得好好研究一下。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這段影片,這位芬蘭喜劇演員Ismo,上美國一個深夜的談話性節目TBS,輕鬆幽默地聊聊移居美國一年後對這個字的心得,很多時候並非只有字面上的意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GcDi0DRtU

          我就根據他的演講,把ass的幾種用法列出如下......

1. 如果你以為ass就是"屁股(butt / bottom)",那麼你只看到冰山一角。正確用語tip of iceberg(冰山一角),但他說tip of assberg,這樣的用法除了取其諧音(ice長母音/ass短母音),在俚語assberg指人屁股很大,像冰山一樣 -- 90%在腰部以下,當然這是相當誇張的戲謔用語,千萬別隨便對別人的身材如此描述啊!
2. lazy ass = lazy  , long ass = long  .....  在許多情況下,形容詞後面加了ass,並不改變本來的意思,而是聽起來有點加強語氣的味道,或是比較酷,例如他說到的 My lazy ass husband... = My lazy husband .... (我那懶到要死的老公=我那懶惰的老公);a long-ass flight = a long flight(一段超長的飛行 = 一段長途飛行);a grown-ass man = a grown man(一個完全長大的人 = 一個成人);a blue-ass shirt = a blue shirt;some good-ass meatballs = some good meatballs...這些用語聽起來就是酷一點,不那麼正經八百樣兒。
3. 但是,也不能為了加強語氣或耍酷而通通加上ass來使用,有時,意思會恰恰相反,例如badass,bad和ass聽起來都是負面用語,而實際上查字典也會查到說是"壞蛋、難相處的人",但生活中俚語使用卻是"很好"的意思。所以如果有人說你是badass,這可是讚美不是侮辱喔!千萬別翻臉了^_^ 然而也不是所有時候都是負負得正的概念....如果有人說你是dumbass,就是在罵你"笨蛋"(dumb原意是"啞",美式口語是"笨")
4. Move your ass!不是只有移動你的屁股,是你整個人包括你所有的東西,都~滾~蛋~!所以your ass是指"整個你",但是my ass卻不是"整個我"唷!是"no"。例如有人說"This car is really fast."另一人說"Oh, fast, my ass!"意思就是"不,這車一點也不快"
5. 接下來,更有趣的是ass還可以分割耶!"You are an ass!" 句子裡的"an ass"意思是笨蛋,可能大家都覺得驢子(也叫ass)很笨,所以這用語很普遍被使用;但是 "You are half-ass."(或half assed)是說你不夠用心、不夠努力的意思;再分小塊一點,"You are (a) piece of ass." = 妳是美麗性感女神。

          😄😄😄好笑嗎?我是覺得了解一下增長見聞還不錯,如果不是很會用,還是用一般課本教的用語就好,打出安全牌以免造成誤會或尷尬,但是有這點知識,至少老美跟您對話中若出現這樣的用語,我們不至於有錯誤的回應。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2018冬令營隨記

          有了2017迷你夏令營的成功經驗,這次寒假規劃了一週(五個半天)的冬令營活動,主題是Play with the sound and voice(聲音好好玩)。一開始也是有點延伸夏令營的元素 -- 各種動物的聲音,於是我們用一本小故事書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有故事、歌曲、戲劇台詞,算是小小的複習一下,並沒花太多時間在練習台詞和排戲;由於時間比上次充裕一點,我把"聲音"這主題規劃跨學科教學:語言、科學、音樂。
          聲音,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邊,大多時候我們聽得很習慣,也就沒特別注意....為什麼我們聽得到聲音?聲音如何傳播?聲音的質地--高、低、大、小、節奏,是如何形成?這些屬於科學範疇的腦力激盪,每天一點,孩子們就學會了:聲音是一種energy(能量),因為能量vibrate(振動)周圍的媒介,例如最平常的媒介是"空氣",而形成sound wave(音波)或說viration(振動),我們耳朵接收到就聽到了sound(聲音);amplitude(振幅)大/小反映在音量loud/soft(大/小),振動的frequency(頻率),或說是振動的快/慢反映在聲音的high/low(高/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聲音,分享自己覺得pleasant sound(令人愉悅的聲音)和unpleasant sound(令人不舒服的聲音)有哪些,大家答案不同,因為舒不舒服是以自己感覺為主,每個孩子無論說不說得出英文名稱,都很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最有趣的答案是"mom"同時出現在pleasant sound and unpleasant sound,不用我說,媽媽們應該都明瞭吧!😃 上面提到的英文單字,他們真的學會囉~就那幾天,哈哈,真的,那週問他們都會喔,但我相信現在還記得的應該只剩少少幾字,或忘光了,但是沒關係,這都是正常現象,證實小孩天生都有學習任何語言的能力,"頻繁接觸"是學會的關鍵,我們沒有英文環境可以頻繁接觸,就更需要天天閱讀,閱讀可以營造並帶領我們進入英語環境。
          關於聲波振福、頻率和聲音的大小高低的關係等有點難懂,我用手機app給小孩們看自己發出聲音時的聲波振動,他們嘗試發出各種聲音,實際看到不同大小高低音的聲波變化,比較有概念再畫出聲波圖,再根據自己的聲波圖發出聲音,孩子們沒想過聲音可以"畫"出來,非常有趣。
          我讓孩子們自己找任何可以發出聲音的物體(包括自己),經過討論編排出有不同節奏(tempo)的音樂;在討論的過程發現孩子一來一往的討論、協調技巧是相當缺乏的,除了需要引導還要示範,姑且不論做出來的音樂性如何,我們連續三天有這樣的討論,看到孩子們的溝通協調技巧稍有樣子,就覺得很欣慰了!
          在語言與音樂結合的部份,我選擇教唱一首輕快好聽的老歌Top of the world,是有點難度,但孩子們的學習意願和企圖心高,所以也蠻令我驚艷的,以這麼短的練習時間,能把整首學起來,看著歌詞能唱,真的不容易。
          音樂課的部份就交給專業音樂老師來帶領,老師帶入"玩"(play)樂器的概念,英文說play就不似中文說"彈奏"或"吹奏"這麼正式,孩子們吹直笛、彈鋼琴,試著自己編曲做變奏,真的玩得很自在開心。短短的音樂課雖然無法帶給孩子什麼成果,但相信在他們心裡,對音樂的距離應該有更拉近一點,至少對柔柔來說,那股熱燒了一整個寒假,會自己主動想到吹直笛和彈琴,身為媽媽的我看到這樣就開心了😊😊😊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親子互動英語之生活對話 ~ 除了 "You're welcome" 還可以如何表達"不客氣"?

          我們在許多場合都會用到 "Thank you."(謝謝) 和 "You're welcome."(不客氣),但有時需要頻繁使用,不免覺得好沒變化,講得好膩,而且聽老外的回答,也沒一直聽到 "You're welcome." 。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幾種簡單的說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練習對答,當有需要使用時,會讓人聽起來很道地喔!
          首先,我們要有個理解,在英文各種"不客氣"的用法是看情況決定,稍有一些不同含意,通常我們習慣說的"You're welcome."適合用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所表達的意思是,我有稍微花點力氣幫忙,對方感謝我,我接受他的感謝,誠懇表達我的接受和樂意幫助,所以也是無論何種情況都適用。類似的狀況可以替換的用語是 "My pleasure." "It's my pleasure."。比如朋友來家作客,我下廚請吃飯,小忙一番,但我樂意如此,賓主盡歡,就很適合此用語來回應客人的感謝。
          如果我幫的是個小忙,自己感覺輕而易舉,舉手之勞,例如幫陌生人開門、按電梯、或幫家人到杯茶水之類的,對於謝謝的回應就可以輕鬆地說 "Sure!" 美式口語中也常用 "You bet!"`,同樣表示幫這一點小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類似情況,不是太麻煩的小忙,也有選擇比較正式的用語:"Certainly."  "Absolutely." "Anytime." ,例如老闆感謝我額外多處理了一些事,或是學生感謝我用課餘時間回答一些問題等等。
          "No problem." 或 "Not a problem." 是一個在朋友或家人間常出現的回答方式,如果同事之間有很好的關係,也可以用這種非正式的回應,而且它所表達的含意是,我所做的事並不是太麻煩到我,例如有人東西掉在我腳邊,我順手撿起給他,我覺得這點小事不須那麼感謝,這點小忙不是什麼問題的意思,也可使用英式英文的 "It's alright." ;同樣情況在澳洲英語常用 "No worries."。類似的用詞 "No big deal.",也是表達"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通常這個忙可能讓人感到很有幫助,然而對施惠者並非大事,例如朋友來台灣旅遊,我幫忙做點安排體驗當地文化,對我不太費力,對他來說省了好大力氣,這時我對於他的感謝就可以回答 "It's no big deal."。類似上述非正式場合狀況,感覺比較年長者使用,也蠻普遍的詞語有:"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 "It was nothing."
          至於俚語 "You got it." 的使用時機比較特殊,當接受他人請託幫忙,還沒完成任務,對方先表達謝意,此時用 "You got it." 來回應就比 "You're welcome." 更適合,例如室友請我回來時順便幫她買杯咖啡,對於她的"謝謝"就很適合回答 "You got it."
          然而想表達"不客氣而且我很樂意幫忙",可以說 "Glad to help."  "I'm happy to help."
          看了這麼多,如果覺得頭昏了,建議您先挑選一兩個自己唸得順口的,平常和孩子或家人對話中使用,無論他們說謝謝或Thank you,自己都刻意回答No problem!或It's alright! (It's OK.也可),用久了,以後遇到老外就會自然說出口。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關於英語陪讀一二事

          10月12日幫博愛國小英語陪讀組的志工媽媽們辦一場陪讀研習,滂沱大雨中來了小貓兩三隻,很感謝這些愛心媽媽們特地冒雨前來,我們都是為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而這麼努力,所以我也期許自己可以完全分享教學經驗,讓出席的愛媽們有收穫,不虛此行。會後回想愛心媽媽們以媽媽的角度提出的問題,有別於我們在教學領域開會討論教學策略,而這些問題更貼近實際狀況,更值得好好對待,也更加強我推動親子共學的動力。
         " 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後面都以"媽媽"代稱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因為和孩子相處時間較多,對孩子的特質最清楚,當孩子在學習上有些狀況,也許還沒大到引起老師注意時,"媽媽"是最適合在身邊幫忙推一下、扶一下的,只是技巧很重要,要不就不會有"易子而教"這句話存在了。所以,我想表達的是,在"易子而教"(的確有其必要性)的情況下,"媽媽"絕對是孩子學習路上的最佳指導員或陪伴者,請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已經具備此條件的絕佳利基點,請不要誤認為自己英文不好就不能和孩子共學,請不要以為找了一家聽說很好的補習班,交給專業就對了,因為,"聽說很好"不表示真的很好,就算真的很好,也不表示適合您的孩子。所有狀況都要"對症下藥",最有效的感冒藥也治不好香港腳,孩子如果學習不順利,"媽媽"會比任何人更容易找出卡住的點在哪裡,也許和孩子討論,也許和老師討論,才能讓專業發揮在最有效的地方。
          無論是身為英語陪讀志工或"媽媽",在陪伴孩子學習英語方面需要著墨的點都一樣。如果可以,先找出學習成效不彰的可能原因,尋求專業(老師)的建議,專業的建議也需要自己斟酌實際狀況做調整,因為老師對個別孩子的特質不會比您清楚;如果這樣做有困難,就從"自然發音法(phonics)"著手,在我的教學經驗中,如果能幫孩子建立字母與聲音的連結,就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與興趣,但請記得,這種進步是與孩子自己本來情況做比較,而不只是看分數,例如:本來考生字時,3寫成tee,練習以自然發音(phonics)拼讀單字後,再考3,寫成thee,雖然這題還是沒得分,但這就是值得肯定的進步,因為當初寫成 tee 時,可能是靠視覺記憶,勉強記得字型的大概樣貌,現在孩子對於three的音已經能辨識出開頭的 th 音,而 r 因為夾在中間,比較不容易辨識,只要多練習幾次字的拆解再組合,就能強化聲音和字母的概念,達到我們的終極目標~會說就會寫,看到字(無論認不認識)就會唸。
          在加強使用自然發音法(phonics)拼讀單字的同時,有一群很重要的字也不容忽略,它們出現在任何讀物的頻率都很高,而且不太符合發音規則,有人稱他們sight words或high frequency words,想進一步了解,請點選此處-->高頻率字彙。雖然它們不太符合phonics法則,但是有自然發音做基礎還是有助於認讀這些字。無論是練習自然發音的拼音法則,或是加強高頻率字彙的認讀能力,大量閱讀都是不二法門;在使用字母拼音卡練習一段時間後,從字少少的繪本閱讀開始,和孩子一起拼音讀出,通常孩子都會驚訝於自己的閱讀能力,而對英語學習產生多一點信心和興趣。透過閱讀可以反覆接觸高頻率字彙,可以持續練習拼音規則,強化字母和聲音的連結性,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基本句型概念,在故事情節的架構中學習簡單用語;對於缺乏英語環境的我們來說,閱讀是最廉價也最容易創造英語環境的方法。
          有位愛媽提問,小孩會說、會拼出背過的單字,也有學自然發音,知道每個字母的音,可是卻沒意願拼讀出沒學過的字,或是運用自然發音法拼出會說但沒背過的單字,這問題出在哪?問題應該是學了自然發音(phonics)後,並沒有確實拿來運用,做各種字母組合練習,所以自然發音法則(phonics)與字母組合拼讀之間的橋樑沒建立好,於是背生字還是用死記法去記得其字母拼寫,閱讀也只讀老師教過的,有CD可聽的,這樣好應付考試,好交差。很遺憾的,這是發生在兒童英語學習領域中非常普遍的現象,記性好的孩子撐得過去,記性不好的就辛苦了。那麼,這座"橋梁"如此重要,為何學校或補習班都不加強此聯結呢?因為這需要花時間反覆練習、多樣化的組合練習,無法在短時間裡給家長一個成績單,所以我鼓勵大家用空白名片做字母卡,和孩子一起玩拼音遊戲,建立字與音的連結橋梁,將來小孩需要背的單字量越來越大時,他/她會很感謝您!
          另外,有位愛媽提出,自己小孩發音的準確度不佳,以中文來看,也是語言能力比數學能力弱....因為我沒接觸過這個孩子,所以不能下準確的判斷,但是我們基本上可以有如此的認知:無論他的中文能力如何,英文能力也會是一樣的,因為這就是他本身具備的語言能力,無關乎是中文、英文、或日文;語言學上有個理論叫Universal Grammar,有興趣者請點選此處-->Universal Grammar,大意是說人類天生腦內就內建有一種普遍性的語法結構,與感官經驗無關,使我們出生就有能力學習任何語言,於是一個在台灣長大的美國小孩能說著道地中文,在美國長大的台灣小孩可以說一口純正的美語,學習哪一種語言和本身的人種無關,這種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主張,您的中文有多好,英文也可以那麼好,只是我們接觸英文的量不夠,不表示我們英文學不來,真的,沒有學不來這回事。至於發音準確度,的確和音感有關,如果孩子喜歡音樂,不妨讓他多聽音樂,多唱歌,這是在擴充他的音素(phoneme)資料庫的方法之一,有助於提高模仿聲音的準確度。何謂"音素"?請看此文的最後一段-->幾歲開始學英文好?   再說,關於發音標不標準的問題,我想請大家放寬標準,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標準英語或美語,各地口音不同,就像我們的中文和中國大陸的中文,哪個標準呢?能溝通就好。基本上,不能發錯音,但音準差一些,只要不讓人誤解,就能溝通無礙,這也是語言存在的主要意義。
          這次研習很開心有這些愛心媽媽提問討論,讓我很想寫下來做個紀錄備忘,也期望藉由這篇文章和更多"媽媽"們分享、交流。